第七章  媒介與性別文化

2010.06.09

指導教授:許義雄博士

                                                   學  生:丁進添

  1. 性別論述的萬花筒
  •  
    1. 自由派女性主義
  •  

      認為兩性應同樣擁有適當發展的機會,社會應讓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最適合的生活方式,且任何選擇都應受到尊重與接納,包括結婚、不婚、異性戀、同性戀、家庭主婦、職業婦女、養育子女、不生小孩等。同時女性應擁有男性所有的各項權力。

  •  
    1. 馬克思學派/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  

      特別強調性別壓迫與階級和資本主義的關係,所以性別問題不可能獨立解決,因此將探討範圍及關懷視野投向更寬闊的社會文化領域。

  •  
    1. 基進派女性主義
  •  

      致力透過研究及論述,來證實與凸顯父權制最終植基於對女人的暴力,其對父權制的尖銳分析與批判,以及對女性特質的肯定,確為其他派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  
    1.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  

      主要從兒童早期經驗說明男女生如何發展性別認同,以及對不同性別的價值判斷,由於父權社會對女性的輕視,同時發展出對女性的矛盾情感,使男性意圖支配女性,也使女性自我矮化而屈從於男性。    

  •  
    1. 後結構/後現代女性主義
  •  

      其所強調的差異性,固然賦予女性主義進一步解放的力量,但對女性主義而言,顛覆所有支配結構與意識形態,並無法提升女性或肯定女性特質。女性的經驗與觀點未必能夠獲得更好的保障。

  1. 自在的性別遊走

        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其他女性主義的一些傳統主張,例如其不認為女人經由共享經驗就能形成相同的認同,重點不在經驗,而在經驗的產生方式與過程。

        異性戀為了獲得統治,因而壓抑或禁止非異性戀,要求主體必須拒絕同性戀。這種壓抑可能被持續拒絕,使同性戀被「銘刻」於異性戀中,這種銘刻是令人不安與憂傷的,因為它攜帶著自己失落的或禁止的客體。

  1. 媒介與性別

     塔克曼指出女人在媒介中處於「象徵的消失」,就是女性在媒介再現中不存在。即使

    女性出現於媒介內容,也多被放置在家庭情境中,脫離社會經濟生產活動領域。傳播研究中的性別探討,大多相信當前的主流媒介對性別與女性的處理,多半未能符合女性的利益,特別是在媒介環境受到市場壓力的影響下(如海尼根的女人衣櫥鞋櫃篇)。

      主流社會科學經常將特定男性觀點的經驗與觀察,視為一種普遍的立場,進而推論出特殊的(偏袒男性的)社會圖像。而在探討人類行為時,通常以男性的經驗與看法為準,強化了女性的次等地位與劣勢處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