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體三面向》2 古典的身體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蘇志榮991013

◎光譜的兩端

個人(霍布斯)------------------------------------------------------------------ 社會(派深思)

【驅動力-兩種激情:權勢追求、自我保護】【單位行動:行為者、目標、方法、形勢、規範】

 

◎從古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齊美爾)的不可共量→趨同(身體是理解社會行動、社會關係的關鍵,亦即身體作為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媒介

社會環境並非獨立存在、自立:身體在社會現象的建構過程中,扮演獨立且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社會與身體兩者之間是既獨立又互相影響的互動關係,表現出呈展的現象,身體不斷接受社會的銘刻、浸潤,也不斷的影響與改變社會,反之亦然。


理論家

源頭

場域

媒介


1.      身體在社會現象的建構過程中扮演獨立且重要的角色。

2.      身體的能力和秉性,超越自然狀態並建構社會環境。

1.      社會不能簡化為他的身體化成員。

2.      在背負銘刻的情況下進行創造;創造出的事物銘刻自己及下一代。

1.      定位個人的工具:身體與社會的互動。

2.      社會置身過程是個人的強化或損害。

3.      人類經驗的聯繫與異化。

馬克思

1.      透過身體勞動關係,超越唯心唯物論對身體的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

2.      身體透過勞動與環境建立關係,具有主動建構社會的能力,不只是社會的被動接收者。

1.      社會經濟結構對個人身體的作用力。

2.      異化(alienate):產品-生產者;個人-勞動實踐;人-身體;人-人。

3.      社會對人的銘刻。

資本主義的生命經驗:意識形態對體制的扭曲;其剝削性喚起人們要求變革的能力。

涂爾幹

1.      關注文化生活,身體具有生產神聖象徵的能力,紋身便是此神聖象徵力迸出身體表面的例子。

1.      社會文化結構以一種能夠促使人們依照結構再現而行動的方式,形塑出人們身體存在的行為。例如「紋身」

2.      牟斯:身體技術透過入門儀式與教育流傳下來,並穿透身體的外表,社會象徵繼而進入個人身體自我的內心。

群體激發的歡騰能量:融入道德秩序;

疏離群體。

齊美爾

1.身體動機(性慾、宗教、攻擊、獲利、教育)的「滿足」→人際互動→社會形式。

1.社會形式漸趨穩固既而取得自身「固定不變的認同」以及他們自己的「邏輯與法則」。必然會脫離那些建構他們的動態過程,卻深深影響到個人的經驗。

個人與特定社交結構互動:創新;停滯。


◎二重性的身體化模型(身體的本體論分層現象)

理論家

二重性

簡要論述

馬克思

自然存在社會存在

「慾望與快感源自社會;所以我們權衡慾望與快感的標準是社會,而非用來滿足慾望與快感的物體」。

塞爾:人類需要是根據社會環境一再建構而成的。

涂爾幹

個人身體社會身體

個體性、利己傾向、具體感官VS.共享文化符號、個人崇拜、不受感官束縛

齊美爾

個人活力

人際互動

不息的流動、無窮的連續性VS.社會的限制


 

◎趨同理論的反省

1.馬克斯、涂爾幹、齊美爾三人身體理論的趨同不代表三人總體分析的相容。

2.社會力量在不同空間的作用力。

3.在時間軸序中,身體與社會兩者之間的作用狀態。

4.身體同時作為源頭、場域與工具平衡狀態會隨不同的變數變動,必須全面性的掌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