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三面向》5 運動的身體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學生:蘇志榮991027

壹、緒言

對於各種論點不應不加批判的全盤接受,應基於運動本身的條件,從各種觀點出發,進行考量。

貳、作為運動領域之源的身體

作者分物質精神兩個面向探討。

物質面向:捍衛生存所需的生存技能,包含生存技能養成說、生物演化說、生活準備說等,運動與人類基本需要的滿足有關為此面向的核心概念。

精神面向:滿足了生存基本需要後精力的消耗所衍生,包括遊戲、人際關係、文化認同等,遊戲的成分是重要因素,儀式是重要的形式。作者以懷金格(Huizinga)《遊戲的人》與伊利亞斯(Elias)對歐洲宮廷社會的分析為例證。

作者認為兩個面向皆說明了身體為運動之源,但兩者之間的衝突,尤其是遊戲成分淡化造成運動的僵化與創造力的喪失,導致身體變成社會過程與結構運行的場域。

參、作為運動場域的身體

作者分5個部分探討:1.運動的合理化2.國族主義3.廣告4.受損的運動身體5.化學藥物所強化的身體。

                     國族主義                受損的運動身體

運動的合理化   ←→    ↑↓    →(導致)→

                       廣告                  化學藥物所強化的身體

項目

核心概念

內容

形成背景或助力

造成的現象或衍生的問題

1.運動的合理化

改變身體與時空的關係。

1.時間的合理化:期程縮短、固定及對速度的著迷。

2.空間的合理化:場地規格化與秩序(隊伍的劃一)

1.國家權力的提升

2.職場紀律的強化

3.道德的恐慌

1.讓運動領域更容易展現國族主義,表達特定政體的經濟、文化、道德優勢;

2.更有效地宣傳商業主義。

2.國族主義

證明國家的效率與優越感

1.體力(競賽的勝利)即國力。

2.部分(菁英運動員)等於整體(全體國民)。

國家意識想像共同體之建構。

(將運動工具化)

1.對運動身體的管控(政治傾向、作息、個人形象)

2.遠離遊戲成分

3.政治衝突、抵制。

4.國家負栽培責任;宗派;

離心(盧彥勳)

5.企業贊助;全球化(曾雅妮)

3.廣告

商品躍升為運動的主體。

運動身體被商標包住(第二層皮、人體廣告牌)。

電視媒體的傳播

1. 對運動身體的管控(行為、個人形象)。

2. 遠離遊戲成分

3.快感與利潤的時代來臨。

4.企業價值的衝突:ex耐吉(機會平等、人道主義←→血汗工廠)

4.受損的運動身體

績效比行動與價值重要,績效至上。

現代運動身體的矛盾:制度與個人將身體當機器;身體不堪負荷。

國家或商品透過運動身體所體現的成就與效率、快感產生聯繫,身體有其自然的限制不勝負荷。

1. 對運動身體的管控(作息:飲食、休息、睡眠等)。(鐵籠)

2.運動員身體在衰竭邊緣打轉。

3.美國文化的遊戲貧乏:孩童過早投入專項運動訓練(受損的運動健兒)。

5.化學藥物所強化的身體

真實身體的界定

急於找出違規用藥的人,並剝奪它的參賽權。

1.對外表的不信任,遂要求查看「真實身體」的證據。→真實的運動員=「自然運動員」

2.實現人類命運過程(合理化過程)的常態化→典範=摒棄「一步登天」,要求「完美的比賽」

1.運動的藥物史自古至今一籮筐,至今仍是貓捉老鼠。

2.藥物的效用與副作用並未獲得證實。

3.1960年代的「製藥革命」讓藥物的副作用更小。

5項因素可能導致身體是被動地受到社會力量運作影響的客觀化場域,或許這只是描繪了菁英運動領域的可能現象,不代表這些結構會決定所有人的身體行為與認同,其他身體化主體仍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回應。

肆、運動身體的定位

既然運動組織化不可避免傷害,為何角逐勝利的競賽有存在的理由?既然運動已超乎合理化且缺乏美學,為何運動仍受歡迎?答案在於身體化主體與運動社會事實兩者之間的有創意互動,讓一群人喜愛,另一群人疏離。分3個部分探討:

1.情感與運動

求取經濟報酬僅能部份說明運動的吸引力,有更多的人是花錢在有興趣的運動上。

懷金格:運動因合理化而喪失其活力。伊利亞斯與唐寧:運動仍能提供體驗情感滿足的必要機會。(追求刺激)追求刺激有兩種社會意義:1超越自我,容忍社會的合理化(高峰經驗、心流、心靈體驗)2增強自我認同、我群感、歸屬感(運動具有類宗教功能、圖騰崇拜)

超越與情感依戀與合理化的延伸兩者皆重要,對不同群體的參與者及觀眾而言,運動既是合理化的場域也能解悶。→既合理化又具超越性的運動潛能之間的緊張關係→組織化運動領域的倫理要求與宗教之間的衝突→身體是破壞工具(可擴充的機器)與人體是神的創造物。

運動員都準備好接受鐵籠的生活,但這是為了獲取物質報償,而非精神上的超越。

【合理化的過程有經濟報酬當誘因,自我認同之類的精神超越可能源自人類的需求】

某些人對運動的情感依戀(認同),是將其他人排除→種族與性別。

2.陽剛特質與種族差異

男子氣概崇拜:鞏固對運動領域的支配, 19世紀末達到高峰,在英、美為無所不在的規範性典型。此典型化轉化為種族排除,白人代表陽剛,黑人代表獸性,此現象的變革點在20世紀運動領域的合理化,運動領域的合理化降低個人既定身份的重要性,逐漸重視個人的運動表現,因此增進黑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也改變運動身體的典型,透露出種族多元主義的商機(麥可喬丹)。但也讓殖民時代的黑人身體觀重現(異國情調原始風)但此種改變也有其負面的影響:運動是黑人的天賦,是非智性的,因此鼓勵黑人參與運動,不鼓勵其學業表現,甚至將運動當成是向上流動的(唯一)工具。

3.女性與運動

達爾文主義的「國家效能」與「種族健康」運動:女性的生物命運為勝任生育與母職,非鍛鍊壯健的體魄,可見女性運動是被限制的、被排除的,自行車運動、教育、戰爭、企業贊助與立法都是突破限制的因素。媒體報導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有大幅改善但未消失。性差異成為性別區分、排除拒絕女性的的依據。即便自由主義以陰性、陽性取代男性、女性的區分仍無法跳脫二元論述的窠臼。

運動場域的合理化因為目標導向的原因,成為協助女性進入運動領域的助力。

伍、結論

運動一方面是結構運行的場域,另一方面也是超越日常生活的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