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共同體》第1章 導論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學生:蘇志榮991201

力量強大的民族主義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闡述本書主要的目的在回答民族主義之謎。從幾場信奉馬克思主義國家所發動的對馬克思政權的戰爭做為開頭,提醒我們思考馬克思主義在面對民族主義時的脆弱性。而從聯合國會員國的不斷增加亦顯現出一個事實:「民族主義時代的終結」根本還遙遙無期,事實上民族屬性(nation-ness)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價值。(p.38)

研究的脈絡

要理解民族主義(nationalism,或稱民族屬性(nation-ness)或是民族歸屬(nationality))這一特殊類型的文化人造物,應審慎思考其歷史出現點,意義的轉變過程以及其於現今所掌握的情感正當性。

歷史出現點:18世紀末各種各自獨立的歷史力量複雜的「交會」過程中自發地翠取提煉出來的。(p.40)

意義的轉變過程:被創造出來後就變得「模式化」,在深淺不一的自覺狀態下,被移植到許多形形色色的社會領域,可以吸納同樣形形色色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組合,也可以被這些力量吸收。(p.40)

概念與定義

民族概念的三個悖論:客觀的現代性VS. 主觀的古老性;形式的普遍性VS. 個別的特殊性;實質運用上的強大力量VS. 思考邏輯上的薄弱無力

顯示出對「民族」做實質定義的有其困難度,也不是那麼必要,因此,作者做了個有創意的定義: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並且,它是被想像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是享有主權的共同體。(p.41)

想像:「想像」做為特殊意義的「創造」、「發明」,不是虛構不等同於捏造、虛假,而是現實的另一種形式。

有限:即使最大的民族亦有其邊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將自己想像為等同全人類。

有主權:民族概念誕生於宗教神諭與王朝階層合法性毀壞之際,主權國家因而與民族夢想結合。

核心問題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種只有短暫歷史的,縮小了的想像(民族)竟然能驅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甘願為其去屠殺或從容赴死?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民族主義不應該被有意識的信奉各種政治意識形態,應該與文化體系聯繫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主義。(p.49)安德森在本章透過宗教、王朝與時間(同時性)三個面向,試圖闡明文化體系對民族主義形成的影響。

宗教

人的生命中充滿了必然與偶然的組合。「死是必然;但是如何死卻是偶然。」如果生是必然,但生為何種種族、使用何種語言、性別、體格…,或是生下來殘障、疾病…等苦難卻是偶然。長久以來宗教對於生命中的偶然,試圖提出解釋,扮演著安定人心的信仰角色。但當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的除魅,造成了宗教信仰的退潮,人的受苦並未隨之消逝,要求解釋生命「偶然性」的需求並未退潮。民族主義扮演將宿命轉化為連續,將偶然轉化為意義的角色。

王朝

「君權神授」理所當然的正當性衰退之後,國家政體興起之際,有賴「民族的想像共同體」為政權提供正當性依據。

時間(同時性)

過去與未來匯聚於瞬息即逝的現在的同時性,以小說與報紙兩者說明同時性對民族的想像共同體的誕生之重要性。

Q:與共時性的異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