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媒介文化(第六章媒介與象徵權力)   指導老師:許義雄教授  學生:鍾文勳 2010/06/02

布迪厄的方法論

  • 布迪厄偏好一種不致失落行動者經驗的結構主義,因此主張客觀結構與主觀現象之間存在辯證關係。為了超越客觀主義VS主觀主義的困境,他將焦點置於實踐上,實踐是結構與能動之辯證關係的結果。
  • 布迪厄企圖連結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但整體而言他的研究仍較偏向結構主義,所以通常被視為後結構主義者。
  • 布迪厄致力發展一種「反身的社會學」,要求從觀察過程中退一步,俾以認識事實上觀察者並不屬於中立的立場,反而本身就是社會行動者。

文化社會學

  • 布迪厄認為外在客觀條件會內化於行動者的內心,也就是個體的再現其實是受到社會結構的制約,不過並非決定性的影響,他以習性及場域等概念來說明這種情形。
  • 習性是源於傳統哲學觀念,布迪厄從新使用,使之成為一個能夠連結主觀與客觀因素的概念。習性是社會結構的內化、行為管理策略、個人現象即集體行為、身體內的社會。
  • 布迪厄以空間與關係的觀念來思考社會世界,它的場域理論試圖彰顯社會的結構面向,又同時能呈現出行動者在其間的活動。以空間而言場域代表的是社會空間,以關係而言場域代表的是社會位置的關係網路,而場域之內與場域之間都存在著競爭與抗爭的現象,因此場域也代表一種抗爭的場域。
  • 布迪厄探討的不同資本中,他相當重視文化資本,也重視社會階級的再生產,特別針對菁英階級。他對品味的觀察也說明品味的正當性主要源自階級因素。社會支配結構的再生產,是透過將某些文化價值設定為普遍性的價值,然而他們的內容與脈絡都與特定政治與歷史的條件有關,布迪厄稱此過程為象徵暴力。

媒介場域與文化權力

  • 掌握象徵暴力與行使象徵暴力,是現代社會支配者的主要控制工具與方式,而傳播媒介與象徵權力具有密切關係。
  • 布迪厄認為新聞場域傾向增強所有場域中的商業要素,因而傷害了存粹要素,他總是偏袒那些最受經濟與政治權力誘惑的文化生產者,反而犧牲捍衛專業原則與價值的人。
  • 理論上,電視是一種傳播工具,應該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進用機會,所以電視如同許諾扮演一種民主化之傳遞資訊的角色,但布迪厄認為電視並未實現這個諾言。目前電視壟斷了公共空間,控制文化生產者去接觸民眾。他們有權決定重要的政治議題,界定哪些人是公眾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