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指導老師:許義雄教授

閱聽人:皋崇道(05/05)

一、                傳播媒介的發達促成全球化的落實,是喜(地球村,we are the world)?是憂(全球支配的巨獸)?

二、                媒介、權力、全球化:

(一)  閱聽人成為現代人的的宿命,無所逃避的趨勢。

(二)  「文化工業」、「奇觀社會」均代表一種全面性支配力量的勝利。

(三)  科技力量與影響:

  1. 科技成為文明與進步的象徵,科技已從物質工具價值走向生活方式及態度(象徵價值),因此更需要加以反思(資本家、政客、國家機器的操控)。
  2. 全球化的時代:麥克魯漢提出「地球村」的樂觀態度(互動頻繁、生命共同),但也具有反思的必要(資本主義全球化)。

三、                現代媒介文化:

(一)        流行文化(文化工業)下閱聽眾的能動性何在?能擺脫社會結構或機制的擺佈嗎?顯然不容易。

(二)        娛樂文化與奇觀文化:文化產品娛樂化走向,今日的奇觀社會及文化正在創造一種新型的資訊娛樂社會,源於科技資本主義,其特徵在於資本與科技的合併(更易於被操控)。

(三)        消費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強調去中心化、歧異、解構,強調閱聽眾的詮釋及建構能力(這是種進步),但也可視為資本主義的再擴張。

四、                批判觀點的價值與重要性:

(一) 馬克思主義的擴延:雖在東歐共產國家瓦解與失敗,但成就各種社會運動的出現(女性、生態、反種族歧視),重視各種階級與權力支配的問題。

(二) 後現代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並非對立的觀點(前者反對普遍性的本質論述),而是可以相互引援及增強的。

第二章        媒介與文化危機

一、 文化工業:指出晚期資本主義下的文化產品具有標準化、規格化、可互換性與虛假個人等特性,使消費者與閱聽眾成為分心與依賴的個體。

(一) 馬克思認為每個時代的支配觀念均屬於統治階級的觀念(普遍性),而科技與資本家的連結(共生)本身就是種促成普遍性的工具。

(二)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勞動(第一層剝削)與休閒(第二層剝削)均是資本主義作用下的產物。

(三) 文化工業的真相:

  1. 啟蒙的辯證:

(1)    指出偉大的西方理性,由於支配結構的影響,已使一些人淪為機器的操縱者,使他人成為無力行動的消費者。

(2)    文化的產業化與商品化:文化工業不僅影響消費的性質,更是從上而下的整合了消費者,大眾並非文化工業主要關注的對象,而只是被設計的一群人。

(3)    神話的復現:人類經由非理性進入理性的世界,另一種新的支配形式隱然形成「啟蒙即欺騙」,啟蒙是經由直接接觸世界的具體物質,而獲致經驗世界的能力,以便進而能夠改變世界,但我們總是透過「資訊」與「傳播」來獲致經驗世界的能力,而易受到欺瞞。

  1. 市場文化:

(1)    虛假的自由選擇:文化工業具有普遍性、文化工業透過休閒興成最完整的控制 、誘導出無批判力的大眾、製造出自由選擇的假象、提供虛假的個人化商品。

(2)    商業生產及對消費的制約:首先它反對高級/低俗的劃分;其次、反對崇拜與爭奇鬥豔、植基於唯物論的反身性,各種的區隔與劃分實屬於文化工業商品市場的機制。

(3)    被操控的意識:

*大眾欺騙:阿多諾等痛斥啟蒙即大眾欺騙,其意旨為,首先它的範圍是大規模的、其二是。試圖將文化「弱智化」的作為。

*強化秩序:讓人誤認為它得以提供社會標準與秩序,故值得遵循。

*否定可能性:為維護統治階層而行威脅與欺瞞大眾的行為,使其順從。

(四) 媒介與大眾文化:

  1. 標準化與意義喪失:文化工業的本質就是大規模的複製與標準化,在此文化產品也形成可互換性及替代性(台灣電視節目的劇情,是可以任意轉換與更改的)。
  2. 個別差異的假象:表面上是個人化的商品(小差異),實質上是標準化的產物。
  3. 順從與無力的閱聽人:現代的溝通與媒介具有一種孤立的效果,包括社會孤立與身體孤立,汽車、電腦、網構,讓人際的互動消失,支配者更能從中控制與獲取一致性的消費眾與閱聽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