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許義雄教授

學生:侯俞如

日期:100.06.15

 

《身體三面向》  第九章 結論

*本書的四個目標:

一、考察身體化的意涵,將身體視為獨立變數來研究,而非從屬議題。

二、分別針對「社會建構者的治理性理論」、「以行動和現象學為導象的活生生身體」以及「結構化理論的身體概念」提出批判性綜述,作者認為三者缺乏統合性,但都認為身體在理性資本時代,已喪失創造力、抵抗力和變革能力。

三、(一)基於二重性身體的概念,將身體視為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媒介(身體實在論的身體觀),並承認身體化行動和社會結構間的差異(身體並非社會),同時把身體擺在研究的中心位置,避開社會建構論、意志論現象學與結構化理論過度化約且理論化的毛病。

    (二)馬克思、涂爾幹、齊美爾各自提出不同標準考察「合理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對人類身體化潛能的影響」(馬克思:關注經濟體制的社會不平等與壓迫;涂爾幹:關注參與社群為何能讓個人超越二重性人性之利己主義的一極,並成為具有社會強化能力的道德存在;齊美爾:分析個體性的發展,瞭解文化結構對身體的影響)

四、提出「身體實在論」作為實質性研究的基礎。認為身體既是生物現象也是社會現象,身體不斷建構社會,也是社會建構而成。

壹、     被壓制的身體?

一、       身體化主體受到「治理性結構」、「工具論者的需要」、「當代勞動及休閒相關的目的性活動」、「社會階級限制」四層面控制與佔用。

二、       壓制的身體(合理化的身體)

勞動

情緒勞動納入工薪勞動中,持續發生在「福特主義式」的環境,如電話推銷、客服中心。

運動

在國家體制、資本主義、媒體等的要求下,身體淪為被訓練的機器。

音樂

利用每分鐘節奏數的公式,製出不同用途的商業與通俗音樂,以賺取金錢為最終目標。

社交

速食的發展將食物合理化,使飲食逐漸失去原本社交的用途。

科技

身體改造的科技呼應了身體合理化的趨勢(一致的美),社會結構也受各治理標準而改造。

    三、雖然經濟、文化與社會有大規模合理化的趨勢,但身體並未因此失去其產製社會的能力。

貳、     批判的身體

*身體雖然具有脆弱性,但有生產性的能力,因而得以建立起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

 

不平等、壓迫與身體

集體性與個人身體

個體性、人格與身體

勞動

重視資訊工作者甚於勞動者

工薪勞動/身體勞動界限模糊

工薪勞動損害傳統禮俗的基礎,助長精神「科層化」。

工薪/身體勞動界線趨於模糊,導致要求更多人類特質

運動

種族與性別的歧視仍舊存在

超負荷的訓練帶來傷害

運動與社群的關係即為運動社會學的議題,時常有目的性。

對表現的過度重視不利個體性發展,且科研介入身體。

社交

性別分工勞逸不均

身體外貌受社會價值觀影響

飲食社群仍存在,尚未完全效用邏輯化。

食物為我是誰的象徵,每一口食物都是一種政治聲明。

音樂

音樂家付出與收入不平衡

音樂-文化資本再現階級種族

音樂與宗教息息相關,且能與生理聯繫,維繫社群關係。

音樂有助建構聽覺空間個人化,且在重要儀式時扮要角。

科技

數位差距拉大不平等,並與

工作、物質、同儕、自己異化

兩派:1網路將摧毀道德集體,2.網路使社群建立不受限制。

網路提供發展個體及認同的機會,手術使身體可能大增。

參、     身體研究

   一、身體研究日趨多樣化,但也有統合跡象,作者認為身體的社會理論和身體的實質性研究必須持續對話,並解決既有「過度化約且太過理論」的問題。

    二、「身體實在論」提供實質性研究的架構,保留了當代身體理論洞見,避免過度的化約和理論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