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三面向》  第六章  音樂的身體

指導:許義雄教授

學生:侯俞如

壹、緒論

    身體既創造又解讀音樂,受音樂影響也建構音樂,而音樂不但能夠凝聚人群也能分離人群,它幫助身體自我超越,並促成了異於言語和文字的經驗與溝通形式。音樂不僅是單純的聲音而已,它與社會的不平等、階級、認同、個人的自我超越、群體歸屬感都有關係。

貳、身體即音樂之源

    身體的聽覺與觸感,影響了音樂的消費和產製,身體的器官則透過學習得以超越自我並開發音樂,音樂的起源眾說紛紜(婚配需要、情感驅動..),它透過觸及「意志」以及深入人體,觸發並活化聽眾的品味及身體的傾向。

參、身體即音樂展演的場域

    兩大觀點:1.「古典哲學」(柏拉圖)認為音樂可使靈魂穩建也會對身體有害;2.「批判理論」(阿多諾)認為商業化的音樂將協助資本主義馴化身體,並確立經濟剝削的體制。

一、音樂以及身體化主體所受到的政治與經濟影響

    柏拉圖認為「傷感的合聲」與「適合飲酒」的音樂對公民有害,無獨有偶,各時期當權者也認為某些音樂是可能危害結構的刺激物,中世紀具有政治權力的教會也嚴格管制音樂的使用;阿多諾批判商業化的音樂僅以是場銷售為目的,體現了資本主義卻刻意忽略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性。

二、工作、消費與音樂的效果

    音樂助長了資本主義的生產,也助長了現代消費主義,身體與音樂間的關係除了有助於個人超越自己的生物存在,也被各種商業目的所運用,身體因而成為音樂結構運行的場所。

三、音樂家的社會地位

    音樂家和運動員很類似,只有極少數的頂尖優異者能夠名利雙收,大多數處於工業社會的邊緣,而女性在其中則是邊緣中的邊緣。他們常需與商業及社會壓力妥協自己對藝術的堅持,音樂家雖然收入不豐,但對集體文化遺產卻至關重要,在社會當中是個相當矛盾的角色。

肆、音樂身體的定位

一、儀式、治療與自我技術中的音樂:

(一)「儀式音樂」讓人能夠超越自我,並凝聚成具有統一道德秩序的群體,進而激發人類情感。儀式音樂在非讀寫文化中極為重要,現今則出現在人生許多的重要儀式中(婚禮、喪禮等)。儀式音樂具有鞏固認同和劃清界線的效果;

(二)「音樂治療」除了幫人重獲健康,通常還伴隨了強烈的規範成份(互動秩序);

(三)「自我技術」指出音樂在自我建構上的兩個功能:型塑自身與當前環境的關係、實現自我導向的任務和活動。

二、音樂、差異與抗拒

    音樂可以體現社會的階級,將人群分類(布狄厄),也可以成為人們反抗主流價值和標準的工具(例如流行音樂),動員對抗極權的勢力(搖滾樂)或表達次文化的方式(饒舌樂)

伍、結論

    音樂可以強化或刺激身體的能力或與生理反應,它是強化集體性的資源,也能促進個體的行動、表達情感發展人格,但音樂並非中立的資源,它受到創作者和使用者的影響,並和運動一樣受到政治和商業的滲透而有「商業化的音樂」和「政治用途的音樂」。

    音樂可以是一種社會的象徵,從音樂的文化資本能看見社會的階級,看到不平等和壓迫。音樂也可以做為一種媒介,讓人們透過節奏和歌詞,表達對現況或社會制度的不滿。創作與接收是身體和音樂形成密切關聯的兩個要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