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理論》第7章規訓

指導:許義雄老師

閱讀:志榮1000608

壹、傅柯、語言與慾望

一、  理性/慾望之爭:當代結構主義內部的論辯,反映西方文化中自古以來的理性與慾望之爭。

→社會的穩定仰賴制度家庭、教會與國家),因此身體慾望從屬於心靈理性。

→文明即節制,文明必須克制肉體控制情感

→新教的禁慾實踐將修道院的節制行為,擴展至日常生活(家庭、學校與工廠)。

→現代社會的歷史是各種身體科學對禁慾過程的理性化。傅柯的著作有助於理解這個將制度化權力應用到全體居民與個人日常生活的理性化過程。

二、  傅柯的觀點源自尼采:

1、  反諷:透過自由價值改善人類境況的科學,本身無法避免支配的表現。知識雖然帶給人自由的希望,知識卻源於權力。

2、  不信理性的假象:理性以特定形式的暴力為基礎,並經由社會的理性化(對個人進行嚴密且有條理的控制)逐漸形成。

3、  斷裂的歷史觀:傅柯式的歷史是一連串源自機遇、鬥爭與意外的偶然斷裂,歷史只是一種意外,歷史是相對化的。歷史著作本身是一種概念上的暴力,它將虛假的一致性強加在事件、地點與人身上,所根據的是歷史論述,而歷史論述如同語言一般,是一種武斷的符號體系。

貳、人口增長

一、  傅科理論中將權力/知識的研究統合為一的歷史主題:人口統計學(人口理論)與生理學(身體理論)→因人口壓力而觸發。

二、  醫學在十八世紀的轉變:從慈善救助→對健康狀況的監督。

三、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科學程序與技術理性佔領人體(個人身體與全體居民的身體)將之變成理性化過程中探究與控制的對象。

四、  在全景敞視主義中,身體的制度化使人口統計可能實現,新的量化實踐亦成為可能。

五、  在傅柯的理論中人口壓力促成新型控制體制與規則擴張與發展。

→若只訴諸道德或教會力量,將不再足以控制人的慾望。必須採取新的監控與調查機制,城市人口才能被籠罩在控制範圍中。

六、  兩個重大事件: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社會重組與城市人口壓力。結果造成社會監控體制的發展,進而為資本主義擴張提供條件。

→將身體鑲嵌進生產機制中,調整人口現象使之與經濟過程相配合,並透過權力手段增加身體與人口的可利用性與服從,以極大化整體力量、才能及壽命,並便於管理。

→當規範與控制網絡得以實現人的健康與服從時,資本主義才能從人口增長與市場擴大中獲益。

七、  社會身體的管制以新的家庭組織原則為前提→實現對個人身體管束:

1、  英國因殖民地的發展→貴族與政府人員奢侈享受→身體健康受損。(確立醫學知識在家庭內部的地位→社會重組→社會醫學化)

2、  農民雖粗茶淡飯但因規律運動故筆主人強健,但到了城市卻因貧窮而健康敗壞。(繁衍的社會成本)

→家庭定位的改變:

  1. 家庭變成家庭科學形塑與訓練個人(如何吃飯、睡覺、穿衣與為人)的場所。
  2. 政治權力下放的所在,為了改造全體居民。

→家庭成為理性化與個人禁慾主義發揮的場所。

八、  傅科研究中的統一主題:權力與知識的新結合所導致的身體理性化與人口理性化。而這種理性化是人口稠密所帶來的結果。(人口稠密威脅社會政治秩序)

九、  韋伯關於社會理性化的觀點(科學實踐被強加在人類生活各處)與傅科對規訓的關注(貶低並協調慾望)有十分重要的相似之處。

參、禁慾主義

一、  韋伯與傅科都認為宗教思想與實踐模式,為理性的人口監控的發展與普及提供一個歷史位置。

1、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修道院紀律被轉移到家庭與工廠中。亦即,信徒應該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施加禁慾主義式的控制。

→家庭與公共活動成為「天職」,俗人不需神職人員代替。

→日常生活逐漸擺脫神職人員的權威,逐漸受個人意識監控。

→個人越趨服從複雜的管控機制。

2、  除魅(disenchanted)的世界:

新教摧毀巫術或儀式等拯救途徑:資本主義社會理性文化的精神起源。

→生活逐漸服從官僚計畫、組織良好的行為規範與生活規則網絡(延伸到私領域包括快感)

→排除自發且個人主義式的信仰與實踐。

3、  隱修制度對激情的管制:

  1. 新教改革後,新教家庭受制於丈夫權威,丈夫被排除在家庭的親密性之外。
  2. 性行為簡直在浪費時間,除非為了繁衍。
  3. 對抗性誘惑的方法:適度飲食、冷水浴與勤奮工作。

→慾望在工作中昇華。

→隨著文化的世俗化,宗教性的工作規範逐漸被世俗的工廠紀律取代。

4、  隱修制度克制身體;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紀律講求效用。

5、  全景敞視主義式的紀律強化身體的才能與能力但也透過自我控制的力量加深身體的從屬地位。

二、  人口增長與資本積累的密切關係:資本積累支持人口爆炸實現人口成長;為了控制有用的身體所發展的技術加速資本的積累。

 chapter7-人口增長與資本累積的關係.JPG  

肆、飲食管理

一、  針對飲食控制的歷史進行分析,以闡明傅柯與韋伯的論點,分兩個層面:

1、  資本主義發展,飲食逐漸世俗化。(節制→使用)

2、  控制貴族身體(長壽目的)→控制工人身體(效用目的)。

二、  探究飲食控制的詞源,意指某種生活模式。具有兩個意涵:

1、  醫學意涵:生活管理。(對個人身體的管束)

2、  政治意涵:王儲所舉行的政治大會。(對政治體的管制)

→養生法也具有此雙重意義:既是治療方式,也是管理方式。

→「飲食」與「養生法」都適用於對身體的管理以及對市民的管理。

→健康與疾病的隱喻,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組織的隱喻。

三、  養生法與飲食控制的關係:

1、  古希臘,醫學養生法大部分都牽涉飲食控制。

2、  飲食控制是禁慾主義的基本要素之一,並作為一種控制慾望的養生法。

四、  飲食控制的歷史分析

1、  萊秀斯(1554-1623)、柯納洛(1464-1566):疾病通常被詮釋成社會結構中深度不滿的展現。放縱導致身體的腐化,飲食控制是健康、精神穩定與理性的保證。對柯納洛而言,飲食控制的規訓根據宗教框架而定,宗教框架是對抗肉體誘惑的解藥。醫學宗教論述關注飲食管理對身體、個人與社會的好處。

2、  伯頓(1576-1640):心理疾病是社會病理的症狀。安逸是社會與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貴族生活的悠閒與安逸正是伯頓特別關注的重點,因為象徵上流社會人士的「安逸」是「下流之源」。

3、  錢尼(1671–1743):以居住在城市且安逸的富人為對象。為了降低富裕對消化系統的破壞性影響,錢尼建議人們實行嚴格的飲食控制、規律的排便、騎馬運動以及「嘔吐」。他把飲食控制、運動與規律性視為道德活動,藉以幫助人們控制難以駕馭的激情。

五、  修道院的飲食養生法滲透到世俗家庭中,更與衛生運動結合。

→飲食的理性化與世俗化。

→飲食不再是激發慾望的興奮劑,反而受到自然科學飲食學的控制,是產生能幹勞工的前提。

→激情、慾望與體液,被卡洛里與蛋白質所取代。

六、  個人化的飲食養生法:飲食開始因應個人的年齡、階級、性別與疾病加以變化。

19世紀,身體的飲食紀律逐漸個人化、世俗化與理性化。

→飲食控制的概念也在壓制慾望的過程中,逐漸作為一種控制靈魂的手段。

伍、餐桌禮儀

一、  我們所吃的東西以及吃的方式,都是由習俗與信仰所構成,故在探討社會中的飲食變遷時禮儀的發展值得一提。

二、  飲食的文明化:飲食本來是一種集體活動,對個人飲食習慣的限制微乎其微,後來飲食變成個人化的活動,並受到理所當然的正確行為規範所限制。

→此文明化過程透過期待(限制吐痰的規範)與餐具(使用湯匙叉子)的改變,來控制人的情感與表現。

→共用碗碟及共餐的習俗逐漸被個人專屬的碗盤與器皿等個人模式所取代,規矩也越趨複雜與多樣化。

三、  餐桌文明需要對情感活動進行集體控制:隨著社會內部的安定性逐漸提高,人見到某種工具(刀),之所以會被不悅的情緒所佔據,正是因為工具的象徵意義(刀象徵死亡與痛苦)所致。

→隨著文明化的過程,對情感的管束與控制日益強化。圍繞這些危險器具的限制與禁令也越來越多且多樣化,最後只好盡可能限制人們使用危險象徵。

四、  原本為了控制宮廷所制定的禮節,逐漸經由中產階級向下層階級流傳,最後成為所有階級的「正常」行為。

五、  飲食控制與餐桌禮儀發展的比較:

1、  都必須管束慾望。

2、  管束對象不同:禮儀管束情感活動;傳統飲食控制管束生理過程。

六、  18世紀→現代消費世界飲食控制之社會定位的轉變:禁慾→產製慾望。

→消費社會中飲食控制不再是為了禁慾的目的,而是轉變成增進快感享受、增強性慾與延長享受的時間。

→宗教醫學的飲食控制透過排便與節制控制內在身體,消費者社會的飲食控制透過身體保養活動,提高外部身體的吸引力。

七、  美容:

1、  宗教改革認為美容是對肉體的過度崇拜,與安逸、貴族聯繫在一起。

2、  宗教改革將內部身體的養生法帶進日常禁慾主義的範疇,但身體外部配置卻被指責為反宗教的行為與貴族安逸的表現。

3、  社會功用:從原始社會的表達傳統象徵與符號→現代社會美容意味著性慾。美容實踐不再鑲嵌於形式角色中,反而必須透過競爭性的公共空間進行自我認可。

陸、傅柯的批判

一、  傅柯的知識論證明了此論點:知識的對象並非是在其之中的事物本身,而是論述的目的,而此目的是論述規則的產物

→應將「飲食控制」理解為身體及其功能的醫療宗教論述的產物。

→也就是說,「肥胖」並非無紀律身體的經驗特徵,而是身體話語的產物。

二、  傅柯的困境:結構主義式分析的困境

1、  社會化的鸚鵡:個體必須依照語言規則以固定的方式說話/行動。

2、  未完全忽略人類能動性的影響:不同的話語產生不同的知識,論述是相當多元的,論述總會面臨反抗。

三、  傅柯的缺陷:將論述邏輯與論述的社會影響混淆。

四、  傅柯對尼采語言觀忽略:

1、  人不只是接收意義的動物,還是創造意義的動物。

2、  人唯有作為一種社會動物,才可以獲得他的自我意識。

五、  論述與規訓是社會群體、經濟階級與政治組織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論述是社會群體不斷鬥爭後的產物,鬥爭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群體的意志與潛能。

柒、討論後記:

一、  源於尼采系譜學的傅柯,不只窺探歷史的不同風景,更專注於權力/知識的反省,思考權力流動對於形塑知識的影響力。就飲食管理或餐桌禮儀這類對於身體規訓的知識而言,源自於不同各方權力(國家權力、宗教約束力、醫學知識權威、消費社會的身體吸引力需求)的流動形塑出不同的知識競相取得優位性進而對身體產生規訓力量。這些規訓的作用力各自衍生出不同的實用價值,如健康長壽、有紀律勞動力的獲得、具有性吸引力的健美外貌等。茲圖示如下:

chapter7-飲食權力流動圖.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