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00.05.18

老師:許義雄教授

學生:侯俞如

 
台師大992身體與文化特論

《身體三面向》  第一章  緒論

   

    身體研究的主題不是脫離身體的心智,而是對各種身體的思索和感受。

壹、迷樣身體的興起

一、消費文化:商業化的身體逐漸成為人們身份認同意識的中心。

二、第二波女性主義興起:女性主義者批判以往以男性論述建構的身體性別

三、身體治理性的改變:1.論述目標改變(肉身->智身)2.論述對象轉移(人的死亡->

    自我技術)3.論述範圍移轉(無名個體的控制->各類人口的管理)

四、科技進步:各種科技發展,增強人們對身體的控制,卻也模糊了身體與機器

    的界線。

五、與其他學術議題結合:使身體化的理解不會淪為任何單面向的社會行動觀或

    結構決定論的社會分析。

*古希臘將身體視為非理性的熱情,靈魂是為理性的思維,強調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擁有心智,這樣的觀點將身體的重要性邊緣化。而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均強化此一論點。

*霍布斯以身體作為基礎,談論身體與社會的秩序問題。派深思則以共同價值批判霍布斯的功利主義。

貳、古典基礎

以馬克思、涂爾幹和齊美爾的論述整理出當代分析身體的趨同現象。

一、源頭-(創造社會生活的源頭)-身體化經驗是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媒介。

二、場域-(社會的藏身之處)身體是社會結構特性運作的場域。

三、途徑-(身體與社會連結之所在)個人置身於社會,並導向社會的工具。

*身體實在論-將身體與社會的關係視為社會學的核心議題,主張身體與社會均為真實的 存在,無法消解成論述,並具有互為因果的生成屬性。此論點認為結構力量、制度與角色既構成社會也構成人群。

參、主流的身體理論

一、社會建構論對井然有序之身體的分析:強調身體是社會棲身之所。

=>1.Turner《身體與社會理論》Parsons、Hobbes、Focault  2.Butler《性別困擾》、《身體很重要》Austin、Althusser

二、以行動和社會學為導向,對活生生的身體進行研究的方法:身體為社會之源。

=>Leder不在場的身體、Young父權內在性、Frank受苦教學法、Merleau-Ponty現象學的肉體社會學

三、結構化理論中的身體概念:社會結構與社會行動彼此互相建構。

=>Bourdieu社會再製、Grosz性別拓樸形象、Giddens:身體已各自從屬於社會階級的命令、認知的反身性與性差異。

肆、理論與身體的雙重調停

一、社會建構論:用身體概念證明所謂自然的自我認同是社會所建構而成。

二、現象學:用身體概念證明,身體是一切經驗發生的場域。

三、結構化理論:用身體概念證明,身體化主體吸納並積極再現社會結構。

=>身體是銘刻社會結構的場所,建構社會的手段,以及連結個體與社會的管道。

伍、探索身體

*不同群體的身體會形成不同的社會,也會接納不同的社會結構。

*本書將藉由身體實在論的方式對身體化主體與社會間的互動進行實質分析,支持身體研究凝聚於某一單一議題。例如:勞動、運動、音樂、社交、科技等的身體。

《身體三面向》第二章  古典的身體

一、     本章架構:

    本章第一部分以霍布斯的身體社會學(以身體作為社會秩序問題的核心)作為身體探討的起源,接著以派深思的規範社會學(聚焦共同價值的實在論)作為對應,導出身體社會學的兩極討論;第二部分從源頭、場域及工具三個角度,以馬克思(經濟)、涂爾幹(文化)與齊美爾(社會關係)三種走向檢視身體作為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內涵;第三部分談論身體(激情)與社會(理性)兩者同在時的身體二重性,並同樣以三個走向詮釋二重性的不同可能。

=>作者發現身體論述的趨同性:

1.身體是社會的源頭、社會運作的場域以及社會中定位個人的工具。

2.身體的二重性

二、     從身體社會科學到規範社會學

(一)霍布斯的身體社會科學:霍布斯認為人為理性利己的動物,在「對權勢永無止盡的追求」和「避免暴力所引發的死亡」兩種自我強化和自我保護的激情下,使人類願意放棄自然的自由,彼此訂立契約,離開自然狀態(戰爭狀態),進入社會狀態。

(二)派深思的規範社會學:派深思批判霍布斯的功利主義式詮釋,認為社會秩序必須透過共同價值來達成。他視身體為社會學史的邊緣,將「單位行動」(行為者、目標、方法、形勢、規範)視為社會學中最重要的概念,認為行動概念的基礎在於,應該有一個規範性的目標。

三、     身體作為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媒介

 

身體是社會的源頭

身體是社會運作的場所

社會中定位個人的工具

說明

身體的能力和秉性讓身體能夠超越自然建構社會

身體以各種方式接受社會的影響並受其限制

瞭解人類潛能受到社會力量強化與限制的情形

馬克思

人透過勞力與環境建立關係,進而滿足自然與社會的需要=>身體是社會與經濟的基礎。

資本主義使個人異化他們得實踐活動,私有財產制將利己主義特質強加於人類的樂趣和需要之上。

身體經驗本為讓人依附資本主義的工具,但人也會在造反時成為社會轉型的媒介。

涂爾幹

身體透過切割、紋身、化妝或其它方式形成文化中的符號與秩序=>身體是文化的象徵。

身體創造符號促成文化秩序,而符號圖像也透過儀式、教育等方式銘刻至身體表面(外觀、行為)和內心。

個人依附社會,不僅導致社會再製,也會增進身體化主體的權力。(社會定位既可強化也可弱化主體能力與所處文化環境)

齊美爾

身體化的個人為了滿足各種欲望和衝動,促成人際間的互動=>人際互動是社會形式的基礎。

身體化經驗為社會形式自我鞏固的場域,而社會形式則置身於個人的情感互動與經驗中。

人際互動藉著犧牲,帶動感恩和信任將個人連繫在一起。(涂爾幹認為集體儀式能增加個人能量)

四、     二重性的身體

馬克思:人類需要是天生的(個體)vs人類需要是社會所建構的(社會)。

涂爾幹:個體存在,以有機體為基礎,活動受限vs社會存在,象徵知識道德最高層次。

齊美爾:前社會的滿足與衝動(個體)vs社會情感及互惠精神結構(社會)

=>身體同時包含生物性的自我與社會化的自我兩個部分,兩者同時存在也互相影響。趨同理論讓我們知道身體有其共有的部分,也受社會力量影響而有不平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