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4章身體秩序

指導:許義雄老師

閱讀:志榮1000511

壹、霍布斯式唯物論

一、  社會學對秩序問題的兩個研究派別:衝突論與共識論。

衝突論

社會秩序是外力強加出來的。(政治限制、法律力量、暴力威脅)

社會理論通常兼具兩者的基本元素,ex:「霸權」概念包含文化共識與政治強制。

共識論

社會衝突是反常現象,社會價值與規範將帶來社會穩定,也會透過社會化過程灌輸給社會成員。

二、  從理性實證主義→派深思的共享價值研究

 

主張

批評

理性實證主義

1.以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解釋人類行動。

2.任何違反利益的行動都是不理性的。

行為主義框架雖能解釋行為,卻無法解釋社會行動。

共享價值

1.理性追求自我利益必然導致武力與詭計氾濫,社會因而缺乏穩定性。

2.必須有某種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社會關係才得以存在。

自私自利的各方所建立之契約為何具約束力?

派深思區別行為與行動,行動具目的性,應依憑個體的意向與選擇,工具理性並非理性行動的唯一解釋,因為行動只要符合某些價值就可被視為理性行動。亦即,派深思用共享價值試圖解決霍布斯式的秩序問題,順帶回應實證主義知識論的侷限性。

三、  對派深思的批評:社會內部價值的統一性、社會階級間價值體系的矛盾性。

四、  霍布斯對社會秩序問題的的特色:

1、  功利主義式、唯物主義式。

2、  三個發展階段: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自然實體)→人的心理(人的傾向與舉止)→企業、國家等人造實體(公民責任)

3、  身體定位(自然給定):

I、    「人」是「活生生的理性身體」,身體界定為人的延伸。

II、  物理主義式、原子論式的無差異的身體觀。(父權體制下,男性身體與旗掌控對象的差別除外)

III、個人主義性質:未強調社會階級、種族、社會地位或性別等如何構成社會。

4、  四個平等:身體力量、經驗、激情與理性。

5、  自然秩序問題的解決:建立社會,將個人權利轉移給第三方國家(人造實體),國家再創造出全體穩定的環境。(為了和平與秩序,讓渡個人權利)。

6、  政體必須極大化社會安全,因此必須有主權不可分割的主權。→政治統一體的穩定性(政權:國家體制,家庭:父權體制)

7、  難題:就算是家庭內部也可能發生分裂。→父權體制的穩定:男人天生優於女性(長子繼承,重男輕女,丈夫對於妻子、子女、僕人的不可分割之權力)。

五、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許多假設都難以維持,有必要重新改寫之。

六、  胡塞爾的身體評論:所有事物一定都具有物質特徵,然而,並非所有的事物都只是物質。

貳、新霍布斯式的秩序問題

一、  身體的四個面向:各時間點的人口繁衍、空間中的人口管制、對慾望(內部身體)的限制、身體(外部身體)在社會空間中的再現

4.1

人口〈管制〉

身體〈規訓〉

時間

繁衍

馬爾薩斯

手淫

內部

限制

韋伯

歇斯底里

空間

管制

盧梭

恐懼症

外部

再現

高夫曼

厭食症

 

二、  許多理論家接考慮到身體的這四個面向,卻沒有一個理論針對這些身體特徵之間的關係,提出前後一致的說明。

參、繁衍

一、  馬爾薩斯主義是藉由外部自然法則來解釋「人口過剩」,亦即是生存工具與人口繁衍之間的辨證關係:努力改善最貧窮勞工的生活水平,使其高於勉強糊口的水準,是種適得其反的作法,因為這將導致人口增加。也就是說,勞動階級的生活改善會提高其人口繁衍,人口成長率的提升會對生存工具構成威脅,進而恢復勞動階級的貧窮狀態。

二、  對馬爾薩斯而言,人受兩種「自然定律」所支配:吃與滿足性慾的衝動。兩種衝動相互衝突,而繁衍能力總是超越生產糧食能力。

三、  當人口擴張超過生存工具的負荷→三種節制措施:道德限制、不道德行為與磨難。具體體現為「積極限制」:戰爭與飢荒與及「預防性節制」:獨身與晚婚

四、  馬爾薩斯主義並非消除情慾而是透過理性的方式,重新疏導並管制這些必要衝動,社會也逐漸朝向晚婚的生活型態邁進。

五、  對馬爾薩斯的批評:

1、  從直接從人性定律推導出人口定律。

2、  未預見農業科技的進步。

3、  未預見避孕措施的科技進步。

六、  馬爾薩斯的預設:父權體制與老人政治。若無父權體制家庭體系,晚婚治體制並無法有效運作。【馬爾薩斯的論點似乎無法解釋當前台灣晚婚及生育率下降現象】

七、  對手淫的譴責:

1、  18世紀後半葉起,手淫逐漸遭受嚴厲的道德譴責。

2、  原因:

I、    父母擔心無法掌控子女的道德發展。

II、  傅科:城市人口遭到醫學機構與專業人員監控。

III、史東:父母擔憂晚婚趨勢,缺乏性慾發洩管道,助長手淫現象。

肆、限制

一、  社會階級與繁衍的關係:勞動階級繁衍勞工,統治階級繁衍資本繼承人(恩格斯)。

二、  資本主義結合許多矛盾力量,禁慾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對於各社會階級來說有不同的意義與重要性。

1、  韋伯:新教倫理藉由是命感與禁慾主義戒律開啟理性化過程,透過投資增加、限制消費與規訓勞工刺激資本主義發展。

2、  馬克思雖不贊同韋伯節儉是積累源頭的論點,但認為人口理論終究仍須仰賴禁慾主義原則。

3、  葛蘭西:美國新教的自我規訓、自我強迫帶來理性的身體秩序,進而保護身體免於慾望影響,這有助於工廠生產。→當教會無法提供此嚴格戒律時,就由國家接手。禁慾的身體秩序不只穩定資本主義生產,亦是工業理性化的道德原點。

三、  後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來臨:

1、  大眾消費時代的來臨:19世紀的「有閒階級」→20世紀的「一般大眾」。

2、  銷售體系的改變:19世紀中葉銷售體系落後於生產體系。→都市環境、廣告、百貨公司、商品標準化促成銷售理性化。

四、  後資本主義:禁慾主義與快樂主義的矛盾綜合體

1、  生產需要禁慾主義,並根據泰勒主義管理勞動過程。

2、  消費需要快樂主義倫理與自戀的人格類型。

五、  19世紀女性歇斯底里的歷史,了解禁慾主義式的社會約束對女性的限制:

1、  古典醫學:歇斯底里是子宮閒置。→格倫醫學:卵子未受孕將腐爛導致歇斯底里→17世紀憂鬱與歇斯底里有相似的病因:有工作的女性鮮少罹患憂鬱症,富裕且未婚女性通常為此病折磨。→需要婚姻的社會約束以促進女性的精神穩定與個人幸福。

2、  矛盾:一般認為女性擁有過多的性能量,婚姻是女性宣洩性慾的唯一合法管道,但歐洲的婚姻模式,女性都很晚婚。

六、  手淫與歇斯底里都源自於嬌生慣養的孩子:「她受到父母的寵愛與溺愛,茶來張口,飯來張口,從來沒有人教她如何行使自我控制或克制自我情緒與慾望」。

七、  醫學意識型態將歇斯底里當成真正女性氣質的一部份,歇斯底里還有一種社會功能,將女性留在私密的家庭領域,並遠離危險的公共生活。

伍、管制

一、  繁衍與限制很難與城市社會的成長切割開來,而人口在城市社會中受到管制。

二、  都市化的威脅:

1、  18世紀起,都市化被視為對文化的威脅(菁英文化)。

2、  工業城市發展意謂著傳統「表象秩序」瓦解(有形固定地位的威脅)。

3、  都市化促成利己主義,泯滅人天生的同情心

三、  對盧梭與李維史陀來說,都市化與人口稠密削弱道德的凝聚力與個體尊嚴。

四、  對城市人口的監控與管理必須透過管制與分類來達成,人口在官僚化與理性化的影響下逐漸服從於理性規訓。

五、  雖然盧梭強調個體自由--「人生而自由,但卻永在枷鎖之中」,但他將女性假定為個人道德的守門員,所以女性被安然至於家庭領域之中。城市中充滿了新的危險:癡迷、羞辱、誘拐、道德墮落,待在家中免於這類危險與誘惑的女性,不僅展現她丈夫的地位,也表明自身的道德純淨。

六、  發生在妻子身上的公共場所恐懼症,顯示丈夫擔憂自己在家庭的控制權,也表明妻子過度依賴資產階級家庭背景的安全性與地位,此疾病展現也再現女性的依賴。對市集的恐懼被轉化成醫學疾病,合理化家庭的權力關係。

陸、再現

一、  前現代:個人的道德價值是榮譽概念的一部分,榮譽概念深植於制度性角色之中,個人標誌與社會象徵相互一致。資本主義〈尤其是後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社會個人標誌與與社會象徵的一致性鬆動。自我與自我展現逐漸仰賴個風格與時尚,而非那些表明階級或階層地位的固定象徵。

→我們不再以血緣或教養來界定自己,自我變成具有適當包裝的商品。

二、  高夫曼式的社會裡,社會關係是一個舞台,社會行為者進行個人或集體表演,此社會表演的儀式秩序是不穩定的隨時可能失敗〈忘詞、尷尬〉,社會行為者為了自尊與慾望會不計一切保住面子,這反映出新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實際貢獻與社會聲望間存在著不合邏輯的關係。

→社會成功仰賴管理自我的能力,成功的祕訣在於表現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形象。

三、  成功的形象需要成功的身體〈一副受過訓練、規訓與協調的身體能夠增進我們的個人價值〉。資本主義將快樂主義商品化並納入幸福論,將之視為核心價值〈寵愛自己、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之類的廣告詞〉。

四、  快樂主義對身體的癡迷加強了競爭性的表演。我們慢跑、減重、睡覺並不是為了滿足內在的享受,而是為了增加自己在性方面、工作與長壽的機會。→在競爭性社會關係中,新禁慾主義是在製造慾望〈從屬於身體理性化的慾望〉。→肥胖是非理性的現象。

五、  所有疾病都是社會疾病:疾病的意義反映出社會大眾對行為模式的焦慮,社會大眾對這些行為模式的認可與否,取決於支配的社會群體的觀點。〈手淫是家長擔憂自己對孩子的權威受到新社會安排的質疑、歇斯底里隱喻女性的社會從屬地位、公共場所恐懼症象徵城市空間的不確定性使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證實丈夫的經濟能力〉

六、  女性疾病的共通點為這些疾病都是依賴的產物。

七、  所有將不平等與依賴關係制度化的社會結構,都在偏差行為與疾病的微觀政治層次上受到抵抗。

→身體是最有力的社會隱喻,疾病是最重要的結構危機的隱喻。

→疾病都是一種失序

柒、討論後記

一、  繁衍、限制、管制、再現是Turner論述身體秩序的4個重要的面向。

1、  繁衍跟限制共同點是時間軸度。差異在於屬於人口管制面向的繁衍是從與廣大人口相關範圍的政策考量入手而後該制度的影響及於個人;限制卻是從個人的監控開始,而該手段最後擴及整個人群。

2、  而空間軸度的管制亦是由與廣大人口相關之政策面入手而及於個人;再現則是關注個人的外在形象,在風格社會成形後個人形象的再現遂成為影響整體社會的面向了。

二、  Turner處理社會秩序的方法:

1、  擷取霍布斯處理社會秩序問題的三個發展階段: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自然實體)→人的心理(人的傾向與舉止)→企業、國家等人造實體(公民責任)。捨棄其物理主義式、原子論式的身體觀,融入其社會建構式的身體觀。

2、  再兼採派深思的共享價值的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