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三面向》第四章、勞動的身體

指導教授:許義雄老師

學生:崇道

壹、兩大議題:

一、       牽涉工薪勞動的正式活動以及周圍的社會背景

(一)各種制度所形成的規訓現象,如「計時(clock time)」。

(二)不平等的規範,如勞動結構及鞏固性別不平等的種種規範(男性主管多於女性主管、薪資、育嬰假)。

(三)勞動市場的快速變動所引發的不安全感(外勞引進、服務業取向、高度機械化、高學歷及高失業率)。

二、       由勞動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所引發,他關切人們靠其身體,為其身體所「從事」的勞動(為了讓身體得以生存且運作):

(一)工作相關的身體勞動:是指那些非正式的工作,主要是為了讓身體化自我,得以在工薪勞動環境中存活下來。

(二)文化身體勞動:關切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自我表現成為一個被社會所認可的主體。

(三)再生產性身體勞動:則與家務勞動密切相關。他包含滿足自身與他人的基本身體需要(身體照護、兒童養育、準備食物、情感支持)。

     三、小結:劃分各種樣態的勞動身體形式,乃利於分析說明,實際上各種類型相互重疊、影響與互動。

貳、身體即勞動之源:身體的生物性(本質論),產生了身體的生、心理需要及身體為「生產性」工作之源。

一、身體異化的走向:以勞力換取薪資,自給自足的情況不再。

二、身體被描繪成勞動的根本源頭。因為身體是我們生存在世的形式,它是一種相對可塑的存在工具,它要求我們從事各種身體勞動,藉以影響我們的環境與自身,繼而求取生存。

三、雖然本節強調身體生物的本質性,但它亦不免受到社會規範的影響(牟斯),成為社會規範施行的場域(社會規範對身體的銘刻)。

參、受到勞動所影響的身體:

一、各種勞動發展時期的身體:

(一)前工業時期:工作場所多附屬於家庭,以自然掌握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及分工方式較為簡單。

(二)工業化時期:工作形式、結構與環境(離開家庭)均產生重大的改變,以人工掌握時間,分工複雜。

二、各種影響身體勞動的工業化特徵:

(一)身體強迫:透過各種為威脅利誘,使個人身體符合工業化生產的模式。

(二)空間變革:利用空間的設計(工廠、宿舍、生產線、隔離),讓勞動的身體更易於受到監控與規訓。

(三)時間變革:更精確的計時器,象徵資本家對於勞工剩餘價值掌控技術的精進(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再加上機械化的因素,使得耐力取代力量(婦女、童工進入)。

三、科學管理(Taylor)的興起與福特主義:

(一)由勞動合理化轉而要求勞動身體合理化。

(二)直接的身體強迫轉向時空合理化對勞動身體規訓的要求。

四、後福特主義:

(一)衝擊男性勞工的工作類型,如以「女性化」、「游擊化」的工作形式取代以往。

(二)工作時間的彈性加大(但非量的增加),如夜班需求增加。

(三)以「電子圓形監獄」取代「裝配線的壓迫」,似乎管控更為嚴苛。

(四)不僅強調工作勞動的身體,更進一步要求文化與再生產的身體(塑身、減肥、美容)。

(五)內部身體的規訓(心智模式)更甚外部身體的規訓(身體型態)。

五、不斷改變的身體勞動模式:

(一)後福特時代的再生產性身體勞動有不斷個人化(單人家庭)與商業化(家務、美容、健康等相關產業發展)的走向。

(二)後福特時代各種文化身體勞動的變遷,有多樣化與複雜化的趨勢,以往單一標準及文化互動的模式(男女、黑白)已被取代。

肆、勞動身體的定位: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