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三面向》第一章緒論

指導老師:許義雄教授

報告者:崇道

壹、謎樣身體的興起:

身體研究的離心走向取代向心走向:如商業化的身體成為人們身份認同意識的中心(高度資本化社會結構)結果是使得身體研究更為多樣、複雜且遙不可及。

一、興起的原因:

(一)第一波商業化的身體(身體是種表面現象):前現代的身體是由集體決定,現代晚期的身體則是個人化的。身體由罪惡的載體轉變為消費的載體。

(二)第二波女性主義的身體(身體是種性別化的客體):女性主義者認為過去身體成為歧視女性(生物、肉體、自然)的工具,對此提出批判。

(三)第三波治理性身體的改變(身體是客體):這些改變強調的是人類的身體,使人類淪為各種控制形式的客體(規訓的身體),強調由負面的壓迫形式,轉為正面的規勸形式(建構自我生命)。

(四)第四波科技的身體(不確定性):基因工程、器官移植、試管嬰兒等技術的進展使得身體與機械的界線模糊化,而產生「不確定的身體」及「建構的身體」。

(五)第五波身體研究與其他學術議題結合(實證概念):過去對於身體議題的忽視,加以重新檢視與認定。

二、無法充分決定的身體:身體在西方思想史的負面發展史,無論是哲學(腐朽有限的身體)、宗教、思想家均對身體提出各種不同的身心二元論述(心為上,身為下),但也有不少對身體抱持積極態度學者,因此更成就身體的不確定性。

貳、古典基礎:

說明古典各家對於身體論述的驅同現象,本書將關注於馬克思(強調經濟要素的結構特質)、涂爾幹(強調文化的結構特徵)、齊美爾(強調社會結構要素-社會形式)等三位學者的軀同現象:身體化經驗是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媒介,他們均將身體視為一種源頭、場域與途徑。

身體實在論:驅同理論已透過身體實在論勾勒出身體與社會的關係,此論主張身體與社會皆為真實存在,無法消解成為論述,並具有互為因果的生成屬性,而其三要素為:

(一)       呈現與因果要素:認為身體與社會均為一種呈現與因果現象,彼此提供身體主體性與社會結構運作所需的源頭、場域與途徑,是否與布爾迪厄的「關係」有相似之處?

(二)       時間與批判的要素

參、主流的身體理論(向心趨勢)

一、社會建構對井然有序之身體的分析:強調社會結構的作用,建構各種身體的論述,往往抹煞身體的能動性。

二、以行動及現象學為導向,對活生生的身體進行研究的方式:強調身體能動性,在於「決定性」而非「被決定性」。

三、結構化理論中的身體概念(第三條路線):為了化解結構與能動性間的二元對立,於是結構化理論將身體置於中心位置,並基此假設將社會結構與行動彼此相互建構(建構的結構主義)。

肆、理論與身體的雙重調停:完整的身體論述均需對於上述三種論述加以考量,首先、建構主義者認為均透過身體證明「自然的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其次、現象學者認為身體是一切經驗發生的場域,最後、結構化學者認為身體化主體吸納並積極再現社會結構。

伍、探索身體:探索身體的議題需由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視野才能究竟,否則極易陷入化約與二元對立的思維,並且需考量不同時間的結構關係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