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三章、身體與宗教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學生:皋崇道05/04

壹、資本主義、慾望與合理性:

一、       本文的論點在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中,據豐沛解釋效力的問題是「社會中的身體」這個議題(但這兩個議題以往均遭到忽視)。

二、       代表自然慾望滿足的身體如何在「宗教社會(意義)」、「科學社會(理性)」與「資本社會(物質)」的合理性(理性)要求下生存與發展,本文企圖透過宗教與醫學之密切關係來探究。

貳、病感、拯救與醫學:

一、葛羅絲泰斯特描繪出:罪人/告解的神父、病人/醫生、道德之罪/肉體之罪間的鮮明相似性,傳統社會中神職人員與醫生的角色重疊,因而疾病被視為一種道德上的缺陷或懲罰,如痲瘋病、歇斯底里、癲癇病,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如今疾病、肥胖與道德缺陷(縱慾、失能),仍然劃下等號,痲瘋病、梅毒、乃至於今日的愛滋病,多少均有相同的意味。

二、宗教上將身體疾病視為精神信仰上的事物,不只是種自然過程,也被詮釋為上帝與人類肉體上的關係,於是身體象徵了人的精神與道德生活。

三、今日的醫學逐漸由宗教手上移轉治療疾病的機制,其中的轉折如何?

參、醫學倫理與醫藥費:

一、       醫學與宗教的緊張關係如何調解?各自為自身的權力進行協商,醫學沒有宗教則無權威與形而上地位,宗教若不將醫學納入體制,宗教將失去寶貴的身體控制權,相互為用,使得醫學工作得以由低階的技工,透過宗教道德的要求(醫學倫理、禮儀:造福為先、牟利為後)獲得地位上的提升。

二、       希波克拉底的醫學劃分:

(一)經驗論(中醫):認為醫學只是一種自然(相似性)的輔助,只是促進而非介入。

(二)理性論(西醫):認為醫學是一種干預,透過理性的醫學論述,改變自然狀態下的疾病現象。

(三)體液論:兩者均回歸於「體液論」,「理性論」透過演繹法(體液理論)來解決疾病的問題,「經驗論」則透過歸納法(觀察各種體液運行)來解決疾病問題。

(四)經驗論與理性論的醫學取向:前者使醫學成為一般知識,後者使醫學成為專門知識,後者使醫學疏離實際的病患,僅透過理論來斷定,如何快速有效的為疾病診斷成為關鍵(西醫:醫生學問至上)。

肆、作為世俗實踐的醫學:

一、傳統社會為穩定且信教的(治人的醫生):基督宗教延續下的醫學觀,認為世俗醫學以理論為根基,忽視了自然的病人而只重視理論下的疾病、脫離臨床及唯物主義取向(治病的醫生)。

二、現代社會為世俗繁華的(專業的醫生):希臘理性主義的專業醫學觀,使醫生(醫學理論)不同於技術人員,並獲得排他性與權力。

三、不論是理性或經驗主義的醫學,均強調身體規訓的養生法,也與宗教的禁欲主義相契合。

伍、資本主義與身體:

   一、資本主義透過新教教義以建立一支健康、勤奮且穩定的勞動大軍,因此醫學的養生觀與宗教的禁欲觀具相似性,而其身體觀的演進如下:

  (一)十七世紀後期至十八世紀早期:理性主義下的身心二元論的醫學觀,是身體為可操控的機械,透過適當的節慾以獲得養生之道。

  (二)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資本家對健康水準感興趣,加上流行病的盛行,疾病被視為病人在道德上的缺失與不負責任,「虔信主義者」信奉責任感與環境主義式的疾病理論(是一種疾病道德說)。

(三)十九世紀:有人為了宗教而反對疾病的獨特性、免疫與活體解剖,因為這些均與宗教的教義違背,它們將原本透過宗教力量才能解決的問題,轉由透過實驗醫學與理論來解決。

(四)十九世紀後期:虔信主義與國家政治干預的公共衛生的醫學觀相左,前者訴諸於疾病的道德相關論述,後者則認為疾病是隨機且非關道德的缺陷,透過官僚體制的衛生體系運作(法律、世俗運動)就無須宗教禁欲主義的支持。

二、由於科學醫學無法處理生命意義與信仰上的需要,所以至今宗教式的療法(民俗療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但對於現今專業的醫學發展,使得人們認為非關道德的身體觀會逐漸取代來世疾病觀。

陸、結論:

   一、本章試圖透過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的相關性來探又身體在世俗與神聖間的特殊處境,身體最能象徵俗世、危險的因此需要加以限制(禁欲);但另一方面,身體又是神聖的,「救贖」本身與身體康健密切相關。

二、一般當代的宗教社會學都會忽略身體與信仰間及醫學與信仰間的關係(唯布朗與馬庫色除外),而作者認為將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的共同議題(身體規訓、禁欲、養生)進行理論上的系統化與深思熟慮的知識工作是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