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共同體》第6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學生:蘇志榮991229

一、本章架構:

譯者吳叡人在導讀中相當清楚的說明了「官方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其運作的機制,有助於理解本章的論述理路,故摘錄如下:

「官方民族主義」其實是歐洲各王室對第二波群眾民族主義的反動—無力抵擋高漲的民族主義浪潮的舊統治階級為了避免被群眾力量顛覆,於是乾脆收編民族主義原則,並使之與舊的「王朝」原則結合的一種馬基維利式的先期策略。

歐洲各王室競相「歸化」民族,並由此掌握對「民族想像」的詮釋權,然後透過由上而下的同化工,控制群眾效忠,鞏固王朝權位。(p.15)

說得露骨一點就是王朝藉由穿上民族的外衣,以維繫政權或為維持政權的正當性。作者舉了5種官方民族主義的典型,分別是俄羅斯(p.136-8)、英國(p.138-44)、日本(p.144-8)、暹羅(p.148-50)與匈牙利(p.150-7)。

二、官方民族主義形成的背景因素:

1.文化上與政治上的困難:第二波群眾性語言民族主義興起後凸顯出王朝的正當性與民族屬性的不相干,尤有甚者同一王室家族所統治的國家之中是相互敵對的。

2. 統一性語言的後遺症:基於行政考量,必須有一個能夠連結帝國每一部分的統一性語言,只是此一語言的「選擇」本質上是不自覺的繼承或是基於方便。於是演變成普遍的(帝國的)VS.特殊的(民族的)兩難困境。Ex:哈布斯堡王朝推動的德語化政策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當王朝愈強力推動德語作為帝國首要語言,愈顯示在偏袒說德語的臣民;當王朝不再大力推動而對其他語言讓步時,不但統一進程倒退說德語的臣民也感到受辱,既作為德語鬥士也作為德語叛徒,同時遭受怨恨。

三、官方民族主義是把「兩面刃」

19世紀中葉歐洲地中海區域的君主制國家向民族認同趨近:羅曼諾夫王室發現他們是大俄羅斯人、漢諾威王室發現他們是英格蘭人、霍亨索倫王室發現他們是德國人…。

官方民族主義的新認同雖然撐住了政權的正當性,卻是以讓渡君權神授的神聖與古老的政權合法性為代價的。因此,當德皇威廉二世稱自己為「頭號的德國人」時默認了他是很多和他同類的人當中的一個,因此他有可能變成他德國同胞的叛徒。

四、5個類型的官方民族主義國家

俄羅斯:

將逐漸成長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導向對沙皇的支持」,情感、龐大官僚機構與擴張的市場都是因素。

英國:

湯姆.奈倫的問題:為什麼18世紀末的蘇格蘭,沒有出現蘇格蘭民族主義運動?安德森駁斥霍布斯邦以時間軸度提出的時機成熟論,從語言(非自覺的英語之流通)與蘇格蘭往南方中心的朝聖之旅的通暢無阻提出解釋。

印度的英國化:馬考萊的精神混種事的徹底英國化政策,造成印度籍的長官之政治朝聖之旅的水平與垂直路線都受阻,更甚者是其在精神層面成為社會和道德的賤民--自己家鄉的異鄉人。由此突顯出帝國與民族的不相容。

日本:

1854年培里叩關毀了德川幕府的正當性,薩摩和長州的中級武士吸收西方新式軍事科學取而代之掌握了權力,繼而發現傑出的軍事能力並不能保證政治的正當性,於是有意識的師法霍亨索倫的普魯士德國的官方民族主義。

解散封建藩兵,中央集權壟斷武力暴力;1872年增進成年男子的識字能力;1873年引進徵兵制;廢除武士特權階級,敞開軍官團大門等作法,農民雖然從封建支配中解放,卻轉而受到國家及商業化地主的剝削。

這一系列的軍事改革成果,在1894年日清戰爭甲午戰爭以及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展現成果,透過學校教育以及出版品的大力宣傳,有助於一般日本民眾將明治藩閥政權想像為自己所屬民族之代表。

安德森將日本的官方民族主義的成功,歸結為三個半偶然因素以及科技的落後因素使然:

1.幕府政權的穩定與孤立,有助於「族群文化」的高同質性;而且印刷語言的暢行無礙消弭了口語溝通的障礙。

2.天皇的「古老性」與代表日本的象徵意義,易為民族主義挪用。

3.西方列強外患侵略所引發的憂患意識,激起的內在團結感,傾向支持以新的民族架構所構思的國防計畫。

另外,19世紀科技的落後,不論金融經濟的在地與封閉特性以及軍事科技的緩慢發展,都對於官方民族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當然,軍事改革的成功也引發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性格,安的森分析出兩個因素:

1.對照歐洲具有國際社會觀的背景,日本的遺世孤立狀況導致將國際事務窄化為併吞與被併吞的零和關係。

2.日本藩閥政權師法的對象是「從民族角度自我界定又向外擴張」的歐洲王朝,因此發展成帝國主義擴張政權是必然的結果。

 

暹羅:

面對國際外在的威脅,朱拉隆功採取不同於日本的方式,未從軍事與現代教育方面著手,而是在政治上採取將皇室政府理性化與中央政權集權化的文官體制,另以進口外勞的方式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進口外勞(多數為華人)短期無害的作法,在其留學英格蘭的兒子(瓦其拉武)繼位後成為必須收拾的「爛攤子」。

身上流著華人血液而「不自知」的武其拉武,受到民族主義思想薰陶,並擁有英國統治階級特有種族主義因子,其官方民族主義的政策無例外的採取與其父親背道而馳的方式:透過國家控制的義務教育、國家組織的宣傳活動、官方歷史重寫、以及王朝與民族本為一體沒完沒了的再三確認…。而面對社會影響力日漸壯大且可能威脅其支配地位的華人,毫無疑問地當然採取毫無商榷餘地的「排華政策」。

匈牙利:

從1780年馬札爾貴族反對德與維帝國國家語言起始,到1840年的主張馬札爾化為止,從其立場的反覆可以推得,馬札爾貴族似乎以其政治、經濟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安德森將有別於貴族的私心,被想像出來的、群眾的匈牙利民族主義的形成因素,歸納為慢慢增加的識字率、印刷馬札爾語的擴散以及自由派知識份子的能動性等三個因素。

在匈牙利,民族主義似乎是多種歧異力量的鬥爭,馬札爾貴族寡頭政治;勞動階級、少數民族以及其母國哈布斯堡王朝。馬札爾鄉紳的「官方民族主義」的勝利,除了本身的政治力量與承繼自妥協憲章的行動自由因素之外,被印刷資本主義所召喚的想像共同體也扮演重要因素。

 

五、結語

在王朝或帝國之中,民族也正在孕生,除了本能地抗拒「外來的」統治,也受到官方民族主義的召喚,在官方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各個民族歸化母國(印度人英國化、朝鮮人日本化…)。從境內民族或被殖民者(斯洛伐克人印度人、朝鮮人)的政治朝聖之旅所受的限制不難發現:官方民族主義終究是王朝或帝國馬基維利式政治策略的虛假殷勤,而且掩蓋了王朝與民族之間的矛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