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三面向》第8章 科技的身體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蘇志榮991117

壹、緒言

科技有助於社會關係,亦能決定社會結構。

科技身體的議題:勞動環境、背景更受科技控制,生產科技進入人體、侵入人體、重構人體、掌控身體。

議題範疇:網際空間、火、義肢、人機結合體、虛擬自我。

本章架構:

1.人的基本身體需要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2.科技逐漸脫離施為者的需要,身體淪為被動場域。

3.身體與科技之間的互動如何決定個人在當代社會環境中的定位。

4.結論:網路科技促使我們審慎思考,人如何應付日漸科技理性化的資本主義體制。

貳、身體是科技的源頭

馬克思、恩格斯:身體乃科技干預環境的源頭。然而,工具的使用不但改變環境,還會在身體結構與身體演化上造成立即或長期的變化,因而有可能使「人類」的有所變動。

齊美爾:身體感官是限制,也能讓我們超越限制,身體本身是身體不斷自我超越的原動力。亦即,人實際所能理解與想望的事物,仍然影響著人所急欲超越的身體界限。科技始終必須具有「人性」,不能忽視身體存在從外部強加在身體之上。因而,人們目前的身體能力與計畫之間,人類所規劃與達成的身體發展之間,有某種相似性。

議題1:火

人類發現火能用來烹煮與防腐,火就接管一些本來胃所負責的消化行為→科技的使用,改變身體的功能,超越身體限制,卻也讓身體發展受到限制。(google:強大搜尋功能是否接管人類類大腦的記憶功能?)

議題2:義肢

人類有能力製造且皆以身體外表與功能為標準,因此,身體為義肢之源。→修復身體功能的科技。

議題3:人機結合體(新穎義肢、神經元義體等)、網際空間、遠距醫療。

人類超越身體限制的慾望。建立在人類的感官之上,強化感官能力,並展現出與人類身體化狀態間的密切關係→增進身體潛能(延展/強化)的科技,卻又沒有完全超脫身體。

科技賦予身體「既超越又限制」的關係:有了科技,我們就能根據既定目標克服我們目前遭遇的限制,但身體化主體也可能感覺到科技發展好像與自己無關,而自己卻又受到科技發展所限制。

參、身體是科技的場域

多數人並未察覺科技的存在,但科技的確逐漸嵌入習俗、常規與社會結構之中,甚至因而侷限個人計畫、強化社會不平等、壓迫人類與損害社群。

科技結構運行的場域對人與社群的影響分成三方面探討:

一、戰爭、生產與不平等

項目

內容綱要

衍生討論議題

軍事衝突

科技的威力(火、燃燒彈、凝固汽油彈、地雷)、網際網路科技(情報、資訊戰)

義肢的需求→經濟的需要→義肢的定位(義肢是修復勞工所「喪失的功能」或找回他所「失去的手臂」?)

經濟需要

火的延展行動能力(陶工、鐵匠…)、義肢需求、網際網路科技(資金流動、勞動資訊化)

科技不平等

二、美感、認同與科技超載

項目

內容

衍生、討論議題

美感

義肢

 

認同(性別規範)

義乳;修復(恢復功能)→強化(補足)

 

科技超載

網際空間

1.  個人所面臨的資訊總量,限制了他們的能動性。

2.  概念化人與電腦之間的關係→被資訊空間吸納。

3.  「數位落差」: 主動互動者、被動互動者。

「資訊超載」現象突顯了身體演化與文化發展的鴻溝。

 

 

 

鞏固當代社會階級

三、社群與科技

科技:維繫社群(火);有損人類集體的凝聚力(網際空間:侵蝕人類集體性的道德面向)。

 

身體是科技設計的被動場域                             身體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

悲觀論                                                                樂觀論

悲觀、樂觀論皆須身體的實質研究驗證。

肆、科技身體的定位

討論議題集中在網際網路空間。

身體絕非完全被動的場域,身體化主體會適應科技相關參數、機會與限制,並自行選擇(儘管常常只是有限的選擇)運用科技,隨時與社會結構維持恰當的距離。

分成三個部分探討:

一、身體替代(身體能力能力的修復)

「科技交流模式」:對身體限制進行替代性(恢復身體能力、重拾社會環境所提供的選擇)的修正,並開啟親密關係與自我表達的新可能性。

虛擬的安全感→由虛擬空間所引發的真實空間的危險性。

二、身體延展/強化(區隔;象徵意義)

運用科技延展、強化身體能力:1.藉由延展身體能力所獲得的利益;延展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階級象徵。

器官移植、整形手術:社會主流標準規範自我認同發展、身體自我控制

三、集體/政治轉型(集體規範)

火;互動的管道(激發集體感、劃界、抗議)

網際網路:

光譜兩端

論述面向

本章觀點

悲觀論

(性別)規範、欺騙、犯罪侵蝕人類集體性的道德面向

網際網路應定位為傳統面對面溝通形式的延展/強化。虛擬支援網絡是在補充並擴展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而非取代之。從身體化主體的角度來看,個人如果能拉近自己與網路虛擬的距離,亦能主動脫離這些虛擬社群。?虛擬空間與真實空間可被視為一個連續體,而非對立。

樂觀論

激發集體感(共同體)、發展自我認同、拓展人際關係

伍、結論

當人們正在運用科技改變環境時,也開始改變他們自己及其身體能力。人顯然是運用這些技術來回應他們周遭的環境,並主動界定他們與環境的關係。分4個部分總結本章:

1.科技並非政治中立,經常受到軍事經濟與社會的各種規範所影響。特定的科技-身體設計內含特定的選擇。

2.作為科技設計源頭的身體往往被忽視:消失的身體(社會學研究對身體的忽視);壓迫、不平等(部分人被忽略或是有意忽略)。

3.人機結合體→事實性;網際網路是種補充/強化而非取代。

4.西方身體-科技觀:身體與機器交融→脫離束縛;

  非西方身體-科技觀:身心統合→強化身體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