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體三面向》7 社交的身體

指導老師:許義雄老師

蘇志榮991110

壹、身體即社交飲食的源頭

理論家

理論核心

共同處

巴塔耶

消耗身體多餘的能量與資源。

人們用來強化社會關係的物質(食物)是非理性關係的主要促發者。

齊美爾

滿足身體化主體相互結合的需要。

從用餐的歷史可以看到飲食行為從原始的生理活動提升到社會互動的層級(傳統獻祭儀式與將社群與陌生人凝聚的儀式):食物供給與消耗→將參與者緊繫在一起。

飲食需要(食慾與渴望)→社交需要(餐桌戒律)

 

貳、飲食身體即結構運行的場域

克認為禮俗社會/社群→法理社會/社群,將造成飲食社群的式微,影響所及,身體化主體亦隨之轉變:開放身體/封閉自我→封閉身體/開放自我。

結構主義很清楚地顯示出飲食身體是社會結構運行的場域,但作者認為飲食身體本身的生理可塑性(食物的種類、飲食的量與飲食的時間與地點等三部份)導致飲食身體更容易受到社會結構力量的影響。

飲食身體是結構運行的場域分成三方面探討:

一、飲食社群及其式微

依照福克的看法,在禮俗社會中飲食社群是與社會體制相結合的,個人身體開放給集體決定但個人的認同是相對封閉的。而法理社會是個人化的社會,個人身體相對封閉式由自己決定而個人的認同卻相對開放較不受團體約制,但也無可避免的必須背負政治與道德責任。也就是說,個人從融入社群儀式轉變為較個人化行為。

 

1.      宗教:飲食在宗教儀式的核心地位從崇拜儀式的集體參與性往個人身體節制與純潔等價值轉向。

2.      國家:食物從集體社交製造者,集體認同複製器→個人責任、國家保健,營養補給品。

         20世紀的食物=健康與效率的代名詞。

隨著社會的變遷,食物亦走向理性化:從為社交而食→為生產力而食;飲食從非工具性角色變成工具性考量

二、理性化食物的非理性

理性化食物(速食文化)的特徵:重視食物的生產效率、可計算性、標準化,強調食用的便利性與個人化。

顯現在生產、銷售與消費流程上的理性化(強調速度至上、便利至上):效率化、規格化、標準化與可預測性。亦即,飲食從享受、社交→營養補給。

三、父權制與食物

父權宰制的社會強化公平的性別關係,將食物與女性的自我認同、參與社會關係的能力與身體形象與以高度連結:女性的責任(食物的準備與採買)、理想女性身形(節食)。亦即,社會一方面期待女性顧及他人的飢餓,另一方面又認為女性應該根據「外表胖瘦」而非「飢餓感」來決定自己的食量。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理性化與個人化不一定強化不公平的性別關係:女性全職工作男性願意下廚,便利食品普及。女性不常準備食物甚至會喪失傳統的聲望與影響力。

 

參、飲食身體的社會定位

一、抵抗理性化、抵抗父權制

抵抗理性化(速食):喜愛(氣氛輕鬆自由)、適應運用(爭取時間、聚會空間)、替代食物(有機農業)、抗議(反帝國資本主義、威脅傳統農業)。

抵抗父權制:女性自主權、素食主義、禁食(否定生殖能力、性徵、對父權規範的排斥)

二、飲食的文化價值

飲食的文化雖無可避免受到理性化的影響但也與之保持距離、甚至具有抵抗的能力:熱寒性食物、素食主義、宗教規定食物(猶太、回教與印度教)、特定地方飲食文化(米飯)。

飲食的文化價值顯示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之區分有其不連貫性:食物依舊是宗教儀式的核心、文化認同、超越父權制度。

飲食在每個時代或文化中仍是各種互動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三、食物與尋求區別

藉由飲食競爭地位或建立社會關係的基本假設大概源於:「個人能經由他人所吃的食物,輕易判斷出某人的社會地位;個人也能夠透過自己所吃的食物,告訴別人自己的社會地位。」

布迪厄認為食物的品味也透露出階級與學識,在量質、食慾品味、物質舉止、實質形式之間呈現出「實際需要」與「飲食藝術」之間的二元對立。此種二元對立究竟是如布迪厄將之解讀為慣習所致或如作者所指示飲食身體的創意發展或是對於新中產階級的否定?可以確定的是,現代社會地位的區分透過飲食所呈現的是不同程度的飲食行為動物性,儘管人類試圖掩飾此種動物性。

透過飲食的秀異行為大概有從食物量與種類的誇耀轉移到烹調風格與服務態度的跡象。然而,藉由食物的種類、烹調方式與食用方式等凸顯「跟別人吃得不一樣」的品味展現大概只限於富人、菁英階級吧,一般的窮人階級大概僅圖溫飽甚至連和「跟別人吃得一樣」的願望都是奢求。

 

肆、結論

一、巴塔耶認為能量過剩是發展創造性社會關係的基礎,然而國家中心政策的核心概念是以控制個人的營養攝取為手段。

二、福克「開放自我」的概念指出飲食社群式微,身體與飲食的關係從開放身體/封閉自我→封閉身體/開放自我,飲食的決定權從社群轉移到個人身上。自我決定的創造力展現在3個方面:調整需求、社會關係的劃分與認同、階級地位差異。

三、南歐的婦女在食物準備與社交方面所展現的自主性,顯示父權制在飲食方面的宰制並非絕對的。

四、個體禁食與拒食的行為不僅是對身體的損害,亦展現出身體的反抗能力。

 

 

Q1:「社交的身體」為何在多種具有社交功能的活動中(勞動、運動、休閒、音樂)獨選「飲食」?

Q2:為何社交邀約大都為「一起吃個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