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第6章把大眾當兒童

指導:許義雄老師

閱讀:志榮100.4.6

壹、前言

一、一般認為的「事實」:對平凡性的頌揚=肯定民眾的反精英民主立場。

二、真相:精英自認優越地代民眾作主,對文化和教育機構加以操縱。(降低標準以避免脆弱、弱智的民眾沮喪,因注意力只能維持3秒鐘,走向新聞綜藝化…)

三、包容和肯定政策,很少轉化為對聰明公眾具有智慧的真正尊重。

四、文化精英傾向將民眾當作潛在病人而非思想的聽眾→低期許的風氣(對平凡人的輕視)。

五、幼兒化大學生的課程。

貳、幼兒化的文化:聯繫現實+僅作「肯定」而非「教育」→提高個人經歷的地位

一、弱智化的過程是強調「與現實聯繫」,避免疏離的產物。

二、強調透過與現實聯繫、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與客觀思想和藝術感受力相衝突。亦即,個人情感與體驗和客觀抽象知識有時是「無關」的。將個人經驗置於優先地位,將影響學生的智力水準。

三、兒童的教科書更形明顯:學校教科書越符合聯繫現實的標準,其文化內涵就越單薄。兒童教科書的審查者內化聯繫現實的潮流突顯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台灣的小學教科書亦有類似的現象)

四、從幼稚園到大學和博物館,公眾始終被認為一旦涉足與生活不相關的文化領域時,就會土崩瓦解。

五、彰顯自我價值而非培養普遍價值:教育與文化被當作個人情感的投射;藝術思想及作品因其對個人的意義而受重視,不是殷琪代表的成就和重要性。

參、幼兒化民眾:對民眾的悲觀與反民主看法

一、對民眾的悲觀看法:社會包容與向公眾開放運動的政策,認為人類主體特別脆弱,缺乏處理困難的智力或藝術資源,也沒有應對困境的能力。

二、個人環境的變化常被誇大成一個需要專家幫助的問題。【ex:教學輔導教師系統】

三、「最好的做好」:提供學生成就感、讚許他,而非教育他,提高遇到挑戰時的理解力與解決能力;連考官都必須努力在一篇論文中找到並提出肯定性的東西。(育兒專家對帶幼兒的讚許方法,被大學採用,甚至廣泛應用在社會各層面。)

四、反民主看法:理想的民主參與前提,是具有智力和責任心的公民,他們自主地行動,並行使他們的權利。然而,當代的包容與向公眾開放運動卻系統性地期望其民眾是尚未成熟、情緒化的甚至缺乏智力的。

肆、反向的勢利:源自於精英自身,對平凡和流行不加批判的擁抱;對過去所珍視和培養的文化毫不保留地批判。所反對的並非某特殊藝術形式的審美內容,只因它是古老的且由錯誤的一類人所生產。

一、1920世紀進步主義攻擊的精英特權、寡頭組織是因其壟斷社會資源、犧牲多數人的生活品質;今日反精英攻擊的目標與各種精英相連的行為(精英化的標籤):繁複的語言、複雜的思想、挑戰性的教育、高難度的藝術形式。

二、反精英的精英所說的和真正想的不同:反精英的精英所構築的民粹主義信條對學者、教育者和文化生產者確實產生一股巨大的壓力,驅使他們與當前的政策一致。然而,由於精英無法再憑藉過去給予其地位的基礎來建立權威,廣大民眾的民粹力量提供了權威地位的合法性來源,然而,在頌揚平凡人之際,卻又不信任公眾有能力理解精密複雜的想法。

三、迷失的文化精英:向民粹尋求精英權威地位合法性來源的代價是讓渡了自己長久以來深信的真理、標準與價值。而奉承民眾可以使文化精英逃避扮演傳統上啟蒙民眾的角色。

伍、塑造溫順的公眾:透過終身學習、頒發證照等手段,人們的思想和文化生活服從於機構的要求。

一、「公眾」:聆聽觀點的人數相當;組織良好的公共溝通;表達出的任何觀點能得到立即和有效的回應;並且脫離官方機構獨立與自由運作。而「群眾」正好是不具上述條件。

二、由於官方或半官方機構滲入到文化和學術生活,現今的文化氛圍有利於群眾的發展,不利於公眾的發展。Ex:證照制度激發順從主義與被動心態。

三、社會改造工程試圖控制公眾的生活世界(包含正式及非正式)。

陸、結語:公眾的文化潛力變得瑣碎平庸,對學術思想的未來發展有重要的潛在衝擊,因此有必要未公眾的心靈和智力發動一場思想之戰:

1.    不怕被貼上精英主義與脫離現實過於理想化的標籤。

2.    知識分子必須重申獨立自主,認真對待公眾,將民眾當做大人看待。

3.    不屈服於庸人主義的社會改造議程與相對形式的認識論,重新正視「理想」與「標準」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