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理論》第3章身體與宗教

指導:許義雄老師

閱讀:志榮1000504

壹、資本主義、慾望與合理性

一、  問題1:本章標題既為〈身體與宗教〉為何有3小節談醫學,宗教與醫學有何關係?

1、  問題1-1:為何談宗教?

I、    宗教分析一直被視為社會科學確立基本概念議題的理論發展核心。Ex:宗教是青年馬克思批判社會關係的起點〈成為涂爾幹、韋伯的社會學焦點〉;巴瑞圖式〈非理性宗教信仰架構〉成為派深思社會學的基礎。

II、  柏格與盧克曼:宗教必須被當成日常生活合理化過程的一個重要面向,進而構成我們理解社會現實的「知識」→宗教被當成社會研究的重心來掌握→宗教信仰〈宗教社會學〉成為社會「知識」〈知識社會學〉的次範疇。

III、因此,唯有將宗教社會學轉化成更普遍的框架

2、  問題1-2:為何談醫學?

I、    提出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之間一些重要卻遭人忽略的關聯性,ex:比較「宗教」與「健康」在概念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闡明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的關係。

二、  問題2:在宗教與醫學社會學中「身體」具有怎樣的地位?「身體」是「自然」的身體抑或「文化」的身體?

1、  在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中,據豐沛解釋效力的問題是「社會中的身體」。

三、  柏格與盧克曼:人的生物構造雖然對社會關係造成一套生理限制,但是人的生物性核心特徵在於適應性與可塑性。Ex:人類生物性的多變的性衝動或許會在各種制度或實踐中尋找出路(夫妻制、雜交、異性戀、同性戀、強暴、賣淫等)必須被疏導到某種由社會建構且例行的模式中(一夫一妻制),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性。

→身體與社會之間、自我與身體之間必然會有緊張關係。為了維持人際互動的秩序,生物性滿足所帶來的混亂必須被制度所控制。

四、  人類本能需要的滿足文明要求相牴觸:

1、  涂爾幹:若缺乏適當的社會管制,人類的慾望的不穩地性會再現人格中的自殺傾向。

2、  馬爾薩斯:從人口統計學的假設觀察到快樂與文明的對立。

3、  佛洛伊德:文明犧牲本能的滿足透過內在(罪惡感、良知)與外在(社會控制)機制,將超我的需要凌駕自我〈id,一般翻譯為本我,意指慾望〉的需要。

五、  問題3:慾望與社會控制的矛盾對立與宗教社會學有何關聯?

1、  啟蒙運動的除魅讓社會能夠根據理性計算與工具理性進行組織,然而科學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是以意義為代價的,宗教社會學就是強調此種意義與文明間明顯的不一致性

2、  韋伯關於宗教節制(理性化)的探討,其兩大議題:

I、    財富:壓制立即的本能滿足,規訓身體並追求經濟剩餘。人並非「生性」渴望佔取越來越多的金錢,他只是想過著他所習慣的生活,並為此目的賺取所需的金錢,因此必須以兩個條件達成理性化勞工脫離生產工具+使命感。

II、  性節制:身體控制以維持身體健康。

3、  宗教禁慾主義為文明的本能制度化發展過程的核心要素。

貳、病感、拯救與醫學

課題

內涵

執行者

執行內容

宗教與醫學的交雜點舉例

宗教

救贖

神職人員

某些疾病與病痛

當教會的治病儀式主義移植到其他文化區域時,事實證明大多數的儀式主義都特別吸引當地居民。

醫學

健康

醫師

明確的範圍

一、  原始宗教與世界性宗教

宗教分類

性質

形成原因

共同特徵

原始宗教

法力

符應日常生活需求

對神義論〈theodicy〉的需求:為人的幸與不幸等人生際遇提供一個安心的說辭。

世界性宗教

善惡對錯

理性化的結果

二、  「身體」的脆弱性、腐朽性與有限性為原罪與先天墮落性提供容易理解的隱喻。

三、  神學對疾病的看法:宗教上對疾病的觀點,不論是強化美德、讚頌上帝或是懲罰等分歧概念,其中心主旨指向在宗教上,疾病並非中性概念,而是被注入深沉的精神意義,是人與上帝間關係的肉體展現,於是「身體」象徵了人的精神與道德生活。→難題:

1、  疾病是道德不完善者應承擔VS.源自於神意。

2、  當醫學逐漸透過治療來干預屬於神的疾病機制,教會被迫調和醫療〈疾病的發生是隨機、偶然〉與道德責任〈疾病的發生是神意或道德不完善〉間相互牴觸的概念。

 

 

參、醫學倫理與醫藥費

一、  以喬叟筆下愛錢的醫生點出:醫學實踐為道德體系(以超自然前提為基礎)帶來的問題。

二、  醫學實踐的兩個面向的牴觸:

牴觸面向

牴觸關鍵

牴觸內容

調和

備註說明

內在牴觸

對疾病的觀點

將疾病視為象徵天意的宗教觀點視為偶然的醫學干預相牴觸。

神義論將之調合併,將醫學治療視為一種善行。

 

外在牴觸

醫藥費

索取醫藥費是個人私慾滿足與醫學實踐是慈善美德相牴觸。

理想醫生,接受酬金、不主動索費。

醫學遭受社會污蔑的兩個理由:

1.      被視為「體力活動」且與「手工」聯結。

2.      醫學工匠索費的事實。

三、  雖因醫藥費造成難題,早期基督教仍將古典醫學歸類為道德活動→宗教與醫學世俗實踐的緊張關係→15-17世紀醫學實踐規範的兩大主題:倫理學(醫學的道德特質)與禮儀(醫病互動世俗問題)。

四、  希波克拉底醫學觀點:

 

克服疾病的角色

體液理論

理論核心

檢驗標準

經驗主義

扮演極輕微作用

身體由未知且無數的體液構成

將疾病視為病人整體生活脈絡下的個人問題

病人是否康復

理性主義

醫學改變疾病)

4種特殊體液

醫學知識是抽象、連貫且演繹的,處理疾病的種類而非個案。

病人應該為治療失敗負責。

 

肆、作為世俗實踐的醫學

一、  一般都認同傳統社會是農業、穩定、宗教的社會,現代社會是都市、繁雜、世俗的。然而,不論在傳統或現代社會,醫學的現世導向的專業主義本質並不會動搖。

傳統社會

農業、穩定、宗教

巫術、法力

現代社會

都市、繁雜、世俗

醫學、理性

二、  理論導向的醫生與唯利是圖的身體治療術士截然不同˙醫學大學的發展使醫學被過大學訓練的醫生一手控制,各種排他性的作法使醫學界的人是擁有更大的權力,得以控制外人進入其中。

三、  醫病或醫人:基督教針對醫學的批判通常都強調病人的重要性〈治療疾病、脫離臨床經驗的醫學、對醫生職業懷唯物主義式的想法〉。→要具備醫學使命。

四、  醫學知識與實踐的世俗性,與基督教相牴觸為其帶來嚴重的問題。〈然而,其中所隱含的節制形式卻與宗教禁慾主義有密切關係〉

五、   

伍、資本主義與身體

一、  在資本主義中,資本家需要有效率、有紀律且穩定的勞工〈與宗教禁慾戒律有關〉,醫學養生法強調克制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兩者都被用來管制身體。因此,醫學社會學與宗教社會學之間關係的問題應回到社會學的討論中設定問題

議題焦點

個案

內容

醫藥費

基督教與希臘文化對醫藥費的看法

基督教強調對窮人與病人的無私善行與醫藥費收取相矛盾。

個人健康選擇

飲食控制與禁慾主義之間的關係

健康生活的倫理與官僚主義醫學精神之間擁有某種密切關係,建立官僚體制衛生體系後就不須依靠宗教禁慾主義的支持。

城市髒亂

公共衛生改革的虔信主義背景

疾病極富道德意涵,虔信主義者信奉道德責任感與環境主義式的疾病理論,不認為疾病是由特定細菌所導致。

陸、結論

一、  作者提出宗教社會學與醫學社會學間的同盟關係旨在恢復宗教社會學在理論上的重要性。

二、  宗教社會學分析了神聖與世俗的互動,人體一方面最能象徵俗世〈精液、經血〉,另一方面也最神聖〈聖人的血汗散發感召力〉。→「意義」問題的最終位置,在人類存在的範疇中。

三、  因此,醫學社會學不應侷限於經驗議題〈醫病關係、醫院管理、病因學〉,也應關注主觀意義〈疾病的意義以及疼痛〉課題或是人類苦難死亡尊嚴等議題。若此,必然須以文化的方式來回應神義論的問題。

 

柒、討論紀要與心得 

一、  本章作者集中討論三個問題面向:本能、慾望及文明節制,探討身體的規訓、禁慾以及養生等議題。 

二、  對於疾病成因的探討,Turner似乎認為不管是早期醫學或原始宗教似乎都有將原因歸諸神力的傾向,唯醫學對於疾病的治療試圖建立理性化、科學化的知識體系與權力結構,因而逐漸與宗教社會學分道揚鑣。不過宗教社會學及醫學社會學之間對於身體的節制與制慾的傾向是一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