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理論》緒論

指導:許義雄老師

閱讀:志榮1000413

前言、

身體:既是存活的有機體又是文化產物。

對立面1

對立面2

對立觀點提要

先天〈nature

後天〈nurture

Ø   正當化、合法化社會的不平等。

自然

文化

Ø   自然與文化的對比,是定義「主權」〈sovereignty〉概念的基本要素。

生物生活:純粹生活

理性生活:城邦形式

Ø   若身體社會學欲深刻影響社會學的爭辯,就必須考量政治與身體的關係,並將此視為主要的研究要點。

自然生活:人與生物共享之生活方式。

政治生活:特定群體之生活方式。

Ø   溯源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之論點。

私領域:自然

公領域:高尚品格

Ø   漢娜鄂蘭的論點。

Ø   當人類能有效參與公領域,生活才有意義。

Ø   自然/文化;身體/社會的區分成為政治社會學的基礎→「身體」被用來界定政治空間。

自然

法制

Ø   阿岡本以秩序為區分的指標,「暴力」屬於自然生活,而城邦與主權的政治生活是法制的象徵。然而弔詭的是,秩序,卻是獨占性暴力的結果。

Ø   霍布斯:將暴力納入權力之中,以管理並克服自然狀態。

Ø   德希達:法律起源於國家暴力,本身就是一種武斷的暴力形式,為了確立法律的合法性,必須掩飾法律的起源。

一、  施密特遺留的問題〈政治生活確切本質的辯論〉:未解決國家權力之正當性與合法性問題。

1、  施密特:主權是法律的例外,是宣告緊急狀況的能力。亦即,國家在面對緊急狀況時能夠透過暴力獨占權的行使,確立國家內部的秩序。

2、  韋伯:視法律為國家的控制權,將權力區分為象徵權力〈教會:透過儀式、規訓控制人心靈〉及物質權力〈國家:透過暴力獨占權--法律、高壓政治監督身體〉。

二、  傅柯關於治理性的論述:

1、  「治理性」作為理解管理與控制的一種社會控制與自我規訓合而為一的微觀過程。涉及身體產製、身體培育與身體規訓的方式。

2、  現代國家的權力較不關心事物的主權,較關心如何極大化對全體居民、人體與生殖的有效權力。國家透過生殖技術、醫療技術,將優生政策隱身於一般醫生、社工人員與婚姻諮商者的良善干預背後。

三、  主權的空間分析:權力疆域化

1、  集中營:緊急狀態。

2、  關塔那摩灣:無限期居留原則。

四、  希臘哲學:人類行為受本能〈先天〉與品行〈後天〉所決定,得到基督神學推崇。

1、  聖奧古斯丁:人是地上之城〈情感、暴力〉與天上之城〈精神〉兩城市之公民。

2、  基督教透過一套戒律〈告解、聖餐、洗禮、臨終、婚禮〉來規訓自然人,以達成禁慾管制。

五、  實證哲學的翻轉:由基督神學所主導的西方文化主張,自然〈生殖器、頭髮、臉〉是必須壓制的,文化〈腰布、頭巾、面紗〉是較高等的。實證哲學翻轉了此種關係,經驗主義與唯物論試圖證明,生物生活影響心智生活。

1、  17世紀試圖從解剖學、生物學、化學解釋人類行為。

2、  18世紀醫學家對「人類飲食影響人類行為」感興趣。

3、  19世紀「卡洛里量表」的發現,科學家得以計算食物攝取量,營養學更有效率與理性化。而且食物、添加物被視為失控行為的相關因素。

4、  19世紀化約式的實證主義也為遺傳與環境地爭辯提供解釋,為先天論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5、  進化論的發展讓人類同源說〈符合基督教義〉與多源發生說〈受理性人文主義青睞〉兩種相互衝突的觀點同時興盛,以多源發生說較受採用,甚至用以證明種族的不平等。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終於變成社會達爾文主義,主張「天擇」比「教養」重要,自然〈適者生存〉的影響力比社會化強大。

六、  社會人類學否決生物化約論的兩個理由:

1、  自然/文化之分,正是一種文化區分,都是偶然的、歷史的、文化的〈狗、豬、牛被當食物的文化差異性〉。

2、  民族誌比較研究,證明人性有文化差異,無所謂普遍人性。

 

壹、格倫與制度理論

一、  格倫在德國社會哲學的發展相當影響力,柏格、盧克曼、哈伯瑪斯、霍耐特、喬亞斯、萊佩尼斯、曼皆受其影響。

二、  格倫認為人非完美的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比,人是一種「缺陷的生物」〈deficient being〉,在生物學上裝備不全,不足以應付世界,為了生存,需要自我規訓、訓練與自我修正。人類在本體論上的不完整性,為社會制度的起源提供人類學的解釋。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並非受限於本能,而是受限於制度。

三、  制度理論是格倫的研究核心。因為人類的本能剝奪〈instinctual deprivation〉而缺乏穩定的結構,社會制度就扮演人類與物質世界的橋樑,使人類生活變得協調、有意義且連貫。

四、  「制度」的危機: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生活的風險性與不可確定性越大變動也越大,促成反身性、有意識行動與反思的運作空間與必要性。亦即,批判反身性削弱了社會制度的存活能力。

 

貳、社會建構主義

一、  建構主義vs.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感官是理解存在事物與可知事物的最佳指引,而社會建構主義者質疑感官的可信度,主張社會事實是由社會的社群所建構的,文化左右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Ex:解剖圖。〈科學家理解身體的方式取決於其文化架構,而非僅僅基於直接經驗〉。

二、  對社會建構主義的批評:

1、  各建構主義的觀點之間是多樣、互異甚至矛盾的,並非一致且連貫的的學說。

2、  忽視或否定現象學領域的身體化經驗。

3、  意識型態理論證明的缺陷:如果一套普遍的信念持續影響信念與實踐,這套普遍的信念是否是一種主宰意識形態或論述。

三、  身體技術、慣習【後天論】:

1、  莫斯的「身體技術」研究意指,身體必須接受訓練以從事該社會的基本活動,如步行、跑步、跳舞或就座,想融入該社會就必須熟練該社會的身體技術〈筷子、刀叉、不隨地吐痰〉。

2、  布迪厄:人體必須接受訓練以從事某種「慣習」,在慣習的範圍內,個體習得社會階級所形塑的合適儀態。→原始慾望在慣習中重構,搖身一變成為社會認可的品味或偏好。

四、  遺傳學研究【先天論】:遺傳學基因研究挑戰傾向後天論的文化論點,也開啟了社會科學與遺傳學之間複雜的對話,更為先天後天的論爭投入更多的變因。

 

參、脆弱性

一、  拉丁文原指「遭受身體外傷」,現代用法,人類脆弱性指涉肉體與心理的傷害:心理傷害、道德損害或精神上的威脅。可透過病態與死亡來闡明〈生存權〉。

二、  自然環境災難:促使政府與國際機構尋求更好的風險管理與脆弱性防範措施。

三、  電腦科學中的脆弱性意指:系統容易受駭客入侵,危及安全與完整性。

四、  老化:人類有機體無可避免的宿命。

五、  生活方式:抽菸、不運動、過胖…。

六、  疾病同時是環境與遺傳〈基因〉所致,因此需要適合的策略一同處理社會與遺傳的面向。

七、  人類為了迎合自身的需求,密集使用科技來改變環境,此過程稱為「科技現代化」。伴隨科技現代化而來的傳染病〈超級細菌〉、工業汙染〈全球暖化、水汙染、空氣汙染〉、軍事災難〈原子彈、利比亞-格達費〉等不確定的風險為科技現代化的意外結果。

八、  身體社會學中兩種主流傳統:

1、  將身體解碼成獨立於個人意向與認知之外的具有明確結構的意義體系。

2、  對身體化進行現象學研究。

九、  身體社會學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議題:

1、  民族誌研究提供經驗證據。

2、  表演研究為身體研究提供進一步的經驗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