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理論》第1章慾望的形式

指導:許義雄老師

閱讀:志榮1000420

 

壹、需要與慾望:【需要≠慾望】

一、人類擁有身體即擁有需要:肉體性的需要+非肉體性的需要。

二、需要→必要性:

1.    無法滿足:損傷、失常與不悅。

2.    得到滿足:愉悅感。

三、動機理論:趨樂避苦→歡愉的滿足是良善生活的標準。但,並非所有的歡愉都是必要的→區分「好」的歡愉與「壞」的歡愉;真實需要與虛假需要:只滿足必要的慾望排除不必要的慾望。

四、上述論證的問題有二:

1.    人們很難察覺私慾的錯誤或非必要性。

2.    將慾望(desire)等同需要(need)。

五、需要≠慾望

1.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慾望理論)≠馬克思主義人類學(需要理論)。

2.    「需要」是可以被滿足的,滿足該需要的對象自外於需要;「慾望」終究是無法滿足的,因為慾望就是自身的對象。

3.    因此,良善社會生活的標準指的是「需要」的滿足而非「慾望」的滿足。

貳、智慧與情誼:【理性與關係】

一、情誼是社會學研究中的古老概念:情誼最終是大規模社會集體(如國家)的社會紐帶。

二、情誼的功用:希臘人將情誼視為一種社會處境,可以克服對私有財產與卓越成就的反社會慾望。個人與國家追求的目標應是德行的養成尋求幸福,而非慾望的滿足,過程中不論是社會內部的端正與個人內部的秩序都與情誼關係密切。→愛神(情誼)才有力量去彌合太陽神(理性-秩序)與酒神(非理性-慾望)之間的鴻溝。

三、西方哲學的兩個根本性議題:慾望理性間的掙扎:約束情誼個體化解放壓力之間的對立。

四、以「性欲」為例,大體上與基督教禁慾主義的實踐相互牴觸。韋伯的主張是,使性欲從屬於理性生活方式。針對此人類存在困境的一種「解決方式」是將宗教社群區分為菁英(戒絕性欲脫離物質世界:獨身、修道-僧侶、神父)與一般大眾(遵從一夫一妻制以繁衍)。對性的罪惡態度導致人體從罪惡的可能變成罪惡的起因。

參、慾望的模式:產製、約束與分配性欲的社會關係

一、每個經濟生產模式是有可能有個對應的慾望模式的。

二、恩格斯(Engels, n.d.)主張每個社會都必須產生其生存方式,並繁衍其成員,因此,性欲秩序對應財產與生產秩序。欲望的模式是一整套的社會關係,在血緣、父權與家庭體系下產製、約束與分配性欲。也就是說,這種慾望關係決定人在生殖角色上的資格,以及性結合的正當性。所以,慾望的生產模式具有社會、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面向,也產生了社會階級。

三、慾望的模式也標明「性群體」的分類方式,「性別」當然是主要面向,「男性」、「女性」及「男孩」。每種生產模式都有其性欲的分類體系,並適切的指出具有性徵的人之存在(sexed being),並組織他們的關係。也就是說,性欲條件的篩選並非受人類生理機能的擺佈,而是社會論述的結果

四、馬克思認為,在封建社會的生產模式中,天主教是主流意識形態。試圖結合阿圖塞的生產模式分析與傅柯的論述形構將馬克思的觀點重新表述:在封建生產模式中必然存在一套控制性欲的意識形態管制(相應於當時的特殊經濟特徵),而提供主流慾望模式的正是天主教的性論述。也就是說,人類能動者透過社會中主流的慾望論述來經歷他們的感官與性經驗,而這種主流的慾望論述終究是由生產模式的經濟條件所決定。(Q?

五、社會集體的層次上繁衍與管制,在個體的層次上限制與再現等四個課題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顯著性,取決於經濟生產模式的本質。(支配階級的繁衍、土地的保存……)

六、帶有父權體制且具壓制性的慾望論述,被涵括在天主教與基督教神學的道德規範中:為了繁衍壓抑快感、任何無法導致女性懷孕的性行為都是「違反自然之罪」……,婚姻因而被視為家庭之間的經濟與政治契約,婚姻床笫間沒有快感。

肆、禁慾主義

一、中世紀時,理性在修道院內部、慾望在俗世中蔓延→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改革如何將慾望的禁慾自制,從修道院的單人小室帶到世俗的家庭中=新教試圖將菁英的常規轉化自制的例行規則,因一般人已無法再透過僧侶的努力而間接獲得救贖。

二、修道常規在社會內部重新分配,禁慾常規向外擴展→必招致大眾的抗拒→英國的性文化史擺盪於對性欲的限制與道德行為的鬆綁兩者之間。

三、新教主義社會學不應只被視為關於資本主義起源的論述,更應將韋伯的禁慾主義分析視為關於慾望理性化的論點。→例如,發展某些制度,是為了使內在激情服膺於合理控制之下。

四、對韋伯論述資本主義分析的兩個問題:

1.    在早期資本主義時代,禁慾主義節制了當前的消費,否定慾望,為資本家積累資本。然而,後期資本主義為了商品市場流通與消費而發展出一套消費倫理,與強調克制與禁慾主義傳統相牴觸。

2.    早期資本主義將俗世劃分為私領域(以使用價值為主)=女、公領域(以交換價值為主)=男。後期資本主義的去工業化、男性主導且勞力密集的產業日漸衰退,因而瓦解此種空間劃分。                                                                                                                                                                                                                                                                                                                                                                                                                                                                                                                                                                                                                                                                                                                                                                                

伍、慾望與理性

一、二元對立是基督教與工業化的顯著遺產→人:身體/理智、自然/社會。

二、人在社會契約的建立過程中,放棄某種自然權利,並服從權威,以緩解其在自然狀態的危險性。

三、文明需要某些基本限制→佛洛伊德將亂倫禁忌視為社會團體的原始基礎。

四、構成文化與自然之間的分別的是語言而非禁忌,語言是一種非個人的通訊系統,在其中人們放棄自身的個體性。拉岡認為語言是自我與世界異化的基礎,牽涉到慾望的無限性與需求的有限性。

五、傅柯:權力/知識,自由/非理性,慾望/秩序。

陸、二重性的人

一、個體是種複雜的平衡體,綜合非社會的激情與社會性的理性。

二、涂爾幹:人是雙面的,一為個體的存在,以有機體為基礎,另一為社會的存在,象徵智識與道德秩序最高層次的現實。

三、文化的角色:將團體的集體再現強加到個體身上,並透過集體責任與社會參與來限制個體的激情。若沒有文化的限制,個體就會在某種情境下由過度期待所驅動,進而導致自我毀滅。

四、傅柯注意到現代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必須擁有單一而真實的性別作為其社會認同。

五、對基進思想學者而言,社會的解放以身體的解放與身體激情能夠掙脫心理與社會的控制為前提。→性自由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反抗運動。

柒、玩樂與快感

一、資本主義的社會控制過程中,超我在國家與家庭的審視下控制慾望。而資本主義逐漸仰賴「剩餘壓抑」〈相對於基本壓抑佛洛伊德的壓抑〉,此種壓抑遠遠超過一般認為對身為社會成員的個體本身需的必要限制。也就是說,不同於佛洛伊德的「基本壓抑」〈人類文明發展所必須的〉,馬庫色提出的「剩餘壓抑」是一種基於社會控制和資本剝削而規劃的、多餘的、額外的、蓄意的壓抑。因此,馬庫色而言,玩樂和性欲擁有革命的可能性,但批判理論嚴重忽略此種可能性。

二、後資本主義的經濟變遷逐漸破壞這種針對人類性欲的道德和政治限制。亦即,後資本主義的經濟變遷讓性自由有實現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讓性欲有利可圖,也面臨了性商業化與性商品化的威脅。

三、因此作者指出,支持性解放的觀點過於幼稚,因為此觀點無法處理「性商品化強化普遍的社會關係」的問題:

1.    男性慾望的展現凌駕於工具理性之上。〈性解放伴隨而來的權力衝突問題〉。

2.    對工具理性的批判,並將慾望置於從屬地位的傳統〈傅立葉&馬庫色〉。孩童的缺席顯示出傳統上理性與慾望的爭辯是男人之間的爭辯。因此,所謂的擺脫剩餘壓抑限制的自由或解放只是男性單面向的解放。→應書寫兩種歷史:男性慾望與女性慾望→有必要分析慾望與理性之間的抗衡如何在性別分工中根深蒂固。

3.    傅柯意識到現代的性別認同非男性即女性〈陰陽人巴賓〉。

捌、資本主義身體

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際需要與社會結構的改變,「慾望」的形式也由早期的禁慾模式向享樂主義與自戀模式改變。也就是說,現代資本主義已轉變成消費者文化,而消費者文化需要的是慾望的生產、擴充、具體化,而非壓制慾望。

二、對於大眾快感的回應錯綜複雜,作者歸結出三種立場:

1.    統治者攏絡人心的施小惠行為,藉以進行控制。消費社會生產出無法了解自己「真實」需求的順從的人。

2.    消費主義助長自戀,消費者一律被商品吸納。

3.    資本主義對慾望與需求施行霸權統治,遂行收編的企圖。其手法是壓迫性的寬容,舉例而言,若性放縱與個人自由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就無需大規模的意識形態作為支援。簡言之,資本主義實現了幻想與快感的商品化,透過超級市場、廣告雜誌、貸款設施與大眾消費來合理化慾望。

三、仰賴「真實需求」〈real needs〉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進行批判的假設為:慾望是「虛無的」〈是文化的,是逐漸養成的欲求〉,需求卻是「真實的」〈是自然的,是植基於自然的身體的需要〉。然而,這樣的劃分是難以維持的,因為所謂的需求其實也徹底受到文化所滲透和建構,需求與慾望,需要與想要的區別,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分類,根本就是一種價值判斷。

四、深究這種價值判斷,所謂的需求通常與一般認定的「正常」有關,正常並非只是統計結果,其本質上也是文化的產物,亦即,可以透過文明化的過程建構形成的。

五、男女天生生物上的性別〈sex〉差異,卻受到歷史背景、文化影響、社會建構或政治干預而形成性別〈gender〉的刻板概念,例如:女性生物上的「生育」功能往往被等同於「養育」的本能。因此要判斷何者具有價值,何為真實並不存在一種自然的標準。

六、因此,慾望、需求、欲求都是「描述」的話語,而非「解釋」的話語,生物主義是一種話語、女性主義是另一種話語,必須根據社會整體結構的大規模變遷來理解慾望的論述。

七、封建制度的經濟過程〈確保財產繼承〉地主階級要求嚴密掌控女性的性欲,但後資本主義的財產體制〈要求生產的安全性、消費科技與商業合理化的慾望〉並不需要這種性管制。

玖、許義雄老師結論

一、本章的三個構面:

1.    需要/慾望

2.    個人〈慾望〉/社會〈理性〉

3.    早期資本主義〈制慾〉/晚期資本主義〈快感〉

二、關於慾望的理論

1.    拉岡:匱乏的滿足

2.    佛洛伊德:壓抑

3.    馬庫色:對於無法滿足的慾望→昇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